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7-06-24 16:5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下面是两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步骤和教育思想,总结了当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探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和存在的差异。
下面是两篇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步骤和教育思想,总结了当代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探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和存在的差异。
《传统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步骤和教育思想》
中国有句老话叫“观今以鉴古”,是说要看今天,最好将古代作为一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代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步骤还是教育方法上,都有相当多的问题。如何改进,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中,我们可以寻找很多对今天有启发意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理念、步骤和方法。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最注重教育,《礼记·学记》一开始就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人的德行确立、修养和人格的提升跟教育分不开;社会风气习俗的形成,也跟教育分不开。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国家之根本,牵扯到国家的未来。
一、教育理念
在教育目的方面,儒家强调最根本的是能够培养有高尚人格的人,把立德放在教育的根本位置来推行。《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后一句话给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就是修道。率是遵循的意思,遵循人的本性,就是道。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有义的。先秦思想家荀子讲,天下万物可以从四类来看,第一类是水火,有气而无生,没有生命。第二类是草木,有气也有生,但无情无知。第三类是禽兽,有气有生又有情,但无义。第四类是人,有气、有生、有情、有知又有义。义,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人,才有判别是非、善恶和崇善弃恶的天性。但人生下来以后,这些东西会受到环境的污染而丢失,要通过教育、学习找回来,所以孟子讲“为学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讲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有找回这四个心,发现了这四个心,我们才可以具备仁、义、礼、智等做人的最基本德行和品德。
荀子则从另一角度来看人性的问题,说人生来也有动物性的一面,“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趋利而避害”,如果这些本性不加以管制,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就会形成什么?相互的争斗。所以荀子提出要化性,化性就是改变,克服贪欲,要起伪,用人为的东西改变人为了满足欲望而去争夺制造混乱的本性。什么是人为的东西?就是制定礼乐。只有通过礼乐的教化来变化人的本性,所以荀子的命题叫化性起伪,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人的争夺本性,使人趋于善。
礼乐教化同样也是教育,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崇善弃恶,这是儒家传统文化中最根本的教育理念。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一步,我们接受教育以后,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有极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必须能自我管制、自我选择。第二步是接受了教育,知书达礼,就要与一般的人不完全一样,在社会中起引领、示范、带头作用,让大家跟着学习。第三步,我们的境界还要再提升一步,能够做一个君子。《周易》中讲,“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用敬来管理自己的心,用恭敬心、尊敬心、敬畏心来管束自己的心,用义来规范外在的一切言行举止,达到完全自觉、自律。第四步,再上升一步就做一个贤人、圣人。当然,做到圣人不容易,也没有几个人能成为圣人,但我们向往每个人能够成圣成仙。
所以,儒家通过教育,目的就是让我们做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普普通通的人,能够做一个读过书、知书达礼的人,能够做一个君子,能够做一个贤人,能够做一个圣人,一步一步地上升。整个教育围绕着如何传道、修道,教师的责任也在这里。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中讲到了教师的职责是什么?首先就是传道,传为人之道,这是根本、核心。其次,教师授业,教很多具体的技艺,重点是教会人们一种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智慧。儒家强调的是要教会人们怎样认识、把握、运用这个问题,教会人一种思考问题、掌握问题、运用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智慧。最后是解惑,解偏蔽之惑。教师的责任就是让人们能够从片面地看问题中解脱出来,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也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实践。所以,中国儒学整个解决教育的问题和宗旨,就是围绕人怎样成为真正的人来展开的。
二、教学步骤
儒家教育告诉我们很多具体的教学步骤。传统的教育把人的教育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小学阶段,一是大学阶段。从年龄上讲,8岁到15岁是小学阶段,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公民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是从王公大臣以至庶人子弟都要接受的教育,这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到大学就不同了。大学是择其优者而用之,选择的是优秀的人,跟我们现在差不多。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把全民教育当作专业教育来进行,希望每个人从一年级开始到初三年级毕业,都能够成为专家和学者,而不是作为全民的普及教育来认识。
小学阶段主要学习什么?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节是行为规范的准则,洒扫应对进退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言行举止规范。打扫,就是整理内外环境,整理周边生活环境。清代朱用纯《朱子家训》一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应对,就是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懂得跟不同的人交往应该有的礼仪、态度。进退,就是什么事情主动做,什么事情等着他人来告诉,要懂得进退。这些言行举止、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是8岁到15岁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从小养成。
二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文是道理、文理,我们要懂得“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最基本的道理。礼乐,是各种各样的仪式场合和仪式活动,如唱歌、跳舞、吟诵等;射御,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当然不是专门的体育活动,如射箭、驾车,为了射中目标,我们必须要保持身正、心正,反躬自问,要射礼,反省自己,不埋怨客观条件;书数,书是告诉我们怎么认识汉字、书写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承载体,通过形让大家进行思想文化交流,将上百种方言聚集在一起,让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不中断,必须保留并强烈维护汉字形、音、意三者一体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的载体功能。数,包括天文、地理、历法等方面最基本的知识和常识。
小学阶段不仅包括言行举止规范和君子规范的养成,还要把握一些最基本的文艺武艺技艺。如果说礼乐是文艺的话,射礼就是武艺,书数就是技艺,它是全面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全面的,但是又很实际、很实用,让人们从小养成一些基本习惯后,习惯就会变成自然。
《教育技术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摘要: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一直是一个困惑学界的难题。虽然理论由于更加强调内在逻辑的一致而将复杂的现实精简了,实践由于无限复杂而将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事物绑定在了一起,但是由于人们常常关注理论与实践的内在一致性而忽视了其内在差异,因而导致两者的脱节。事实上,理论指导实践并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而是需要在人类知行统一的要求下寻找到一个实现两者相互转换的中介。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康德通过判断力(或理性)对休谟法则的解决,以及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观,都可以推导出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一观点。以此观之,教育技术或可成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教育技术对理论的态度是实用的,这是理论向实践转换的前提;教育技术对实践的态度是批判的,这是实践向理论转换以及实践创新的前提;教育技术对工具的态度是批判的,这是实践对理论的反作用。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建理论与实践工具。如此教育技术将超越原有的学科范畴,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学。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中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6)03-0026-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6.03.004
作者简介:王良辉,博士,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浙江金华 321004)。
正如叶澜教授(2001)所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问题是一个多年煮不烂的老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如何认识与处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如何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和谐统一,一直都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心头之痛。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此为起点,谈谈对教育技术的一种理解。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1.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理论与实践虽然是不同的东西,但是人们常常关注这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都强调了两者的内在关联。但是过于强调这种内在关联造成的后果是人们对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差异不够重视。这里所指的差异是指理论与实践这两者内在的东西并不是一一对应,而是有所区别的。
人类历史上对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探讨往往采取了求同的态度,很少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典型的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对理念的摹仿与分有,理念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言下之意,理论是实践的依据,我们如何做取决于理论怎么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某种一一对应关系。怀特海曾指出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无非是给柏拉图做注脚,虽然不无夸张,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或者说其中体现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西方思想界的盛行。特别是近代科学理论的成功应用,更是把这种思想导向了一个极端。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并断定金的原子量要比锇、铱、铂大①,并用元素周期表纠正了原先错误的金的原子量,后人还根据这个元素周期表发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诸如此类的例子在科学史上不胜枚举,从而也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觉,认为人类的理论反映了客观规律,理论与实践能够一一对应。
理论到底能否贯通实践呢?其实柏拉图推行《理想国》的经历就能够说明问题。《理想国》作为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通过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以理念论为基础,构造了一个理想国家的系统方案。但是之后两千多年的时间中,没有一个政权声称按照这个理想国原型成功地建立了国家。即使柏拉图自己在经历了两代叙拉古国王的施政挫折之后,也对《理想国》失去信心,写下了《政治家篇》与《法律篇》,特别是《法律篇》基本宣告《理想国》的幻灭。《理想国》书名的翻译也透露了一些秘密,《理想国》希腊文的原名是Πολιτεια(Politeia),该词表示国家的所有事务,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政治。
亚里士多德也曾写过一本名为Politeia的书,现在我们把它翻译成《政治学》,实际上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名。为什么一本讲政治学的著作会被翻译成《理想国》呢?也许这可以解释柏拉图在其中的国家理想的尴尬境况,所谓理想国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理论上的国家,这个国家在理论上是完美的。但是这一套国家理论在现实中的失败乃至无人问津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亚里士多德(1983,p177)在《政治学》里就为此做了注脚:“政治学方面大多数的作家虽然在理论上各具某些卓见,但等到涉及有关应用(实践)的事项,却往往错误很多。”总之,我们在这里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主要是讲好的理论能够解释实践,但是不一定能够导致好的实践,或者说好的实践能够被理论解释,但是从中肯定不能导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这两者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2.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异
从历史的视角审视,教育领域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异问题一直都有讨论,不过都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这样的方式来表述。
《教育研究》杂志在1991年第5~11期(第10期纪念陶行知诞辰100周年暂停)开辟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专栏,其中很多文章都涉及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问题。如扈中平与刘朝晖(1991)指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双向的,既有理论工作者不关心教育实践的原因,也有实践工作者轻视理论的原因。同时,人们对教育理论投入了过高的期望,而实际上理论往往不是直接针对操作的,它对实践的指导都是原则性的,并且还受到整个社会系统运行的制约。安文铸(1991)提出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考虑教育理论的层次性,不同的理论层次对应着不同的实践功能。
王策三(1992)在《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中有一题就是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差异问题。他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是相对的,对立是绝对的。当理论超前或落后于实践的时候,两者就会出现脱离的情况。教育理论虽然来自于实践,但是其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独立性,它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此时实践对理论的作用只在于促进理论体系自身的改造。教育实践也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并不囿于理论所及的范围,很多时候它是超越理论的。这是两个系统而非一个系统,所以两者存在差异是必然的。
推荐阅读:《教育学术月刊》(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由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学术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1604.html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