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建筑设计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建筑设计论文发表范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7-07-29 16:27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下面是两篇建筑设计论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绿色理念建筑节能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建设绿色节能的建筑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绿色的建筑环境。第二篇论文介绍了火电厂建筑节能设计,论文提出新常态下火电厂建筑节能的原则,推进火电厂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下面是两篇建筑设计论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绿色理念建筑节能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建设绿色节能的建筑才能更好的实现和谐、绿色的建筑环境。第二篇论文介绍了火电厂建筑节能设计,论文提出新常态下火电厂建筑节能的原则,推进火电厂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绿色理念建筑节能和建筑设计的关系》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和谐、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逐渐融入房屋建筑中,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笔者将分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将简要论述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特征,第二部分简要论述绿色节能建筑的人内涵与特征,第三部分将着重论述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技能建筑的关系,从而帮助房屋建筑设计师更好地进行绿色、节能建筑设计。

  关键词:环保;生态环境;绿色经济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这是我国建筑业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015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180757亿元,足以见得建筑业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6年2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达到50%。这意味着,绿色建筑等环保产业将进入新一轮政策期。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绿色建筑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从而为建筑业提供更为科学、环保的设计理念。

  1绿色建筑设计概述

  1.1内涵

  绿色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它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基础和关键。是在当前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等经济发展理念下所形成的建筑设计风格。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基于无污染的建筑材料、施工过程所设计的环保、绿色的建筑设计蓝图,所以绿色建筑设计涵盖了环保的设计理念[1]。

  1.2特点

  (1)绿色建筑设计是一种环保、绿色的建筑设计,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预测性,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说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环保、绿色的特征。(2)绿色建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绿色节能建筑的形成,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例如:现阶段的小区公园会栽种一些花木,这些花木起着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人们营造适宜的环境。最后,绿色建筑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它属于建筑的事前工作。

  1.3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专业里的思路及合理运用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例如荷兰的房屋建筑在设计时考虑到房屋的能源使用以及生态性,所以荷兰的房屋建筑以风能为主要能源,同时屋顶的材料选择草料,这便是绿色建筑设计思路的完美再现。

  2绿色节能建筑

  2.1内涵

  绿色节能建筑正成为世界潮流,也是对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理念的严格遵循,对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利用产生重要影响。总之,绿色节能建筑是一种不同于绿色建筑设计的既节能又环保的设计理念,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2.2特点

  (1)从建筑能耗各个环节上严格控制及对建筑各个环节最大允许能耗标准的控制,是减少建筑能耗提高节能效益的前提。(2)针对中国人居资源禀赋和目前住房消费存在的问题,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这是有与绿色节能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低消耗、少排放、低污染、可再生资源利用所绝对的。

  2.3绿色节能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绿色节能建筑要求应用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如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3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

  通过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内涵、特点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联系与区别。而我们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身材深层次把握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联系

  (1)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都是对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的严格遵循,它们都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它们具有一致性。(2)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也是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遵循,它需要绿色建筑设计来指导,从而有力地促使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区别

  (1)绿色建筑设计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但是它并没有明确提到节约资源、能源,而绿色节能建筑不仅具有绿色、环保的特征,还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2)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指的是从设计图纸方面来体现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而绿色节能建筑主要指的是从具体施工过程和功能来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资源、能源的节约与利用。

  4结束语

  本文主要基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内涵与特点探讨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纵然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一致性。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达到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云.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地关系[J].低碳世界,2016,2(18):119~120.

  [2]陈鹏,谢少平.关于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节能建筑的关系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3).

  作者:张蕾 单位: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火电厂建筑节能设计》

  摘要:通过对全国各个火电厂建筑节能现状的调研和整理归纳,并对火电厂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提出新常态下火电厂建筑节能的原则,为今后的火电厂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火电厂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发展如火如荼,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基本实现了对民用建筑领域的全覆盖,民用建筑节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是在工业领域,工业建筑节能远远落后于工业本身的飞速发展。调查表明,尽管我国每年完成的建筑工程投资额中,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之比为53∶47,工业建筑占了半数以上,但工业建筑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40%以上。由于建筑节能存在着“重民用、轻工业”的观念,工业建筑节能中又存在“重工艺、轻建筑”的观念,再加上工业建筑的多样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项完整的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国家标准。现阶段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可以说是无法可依、可有可无,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成为建筑领域节能的一道“软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增加趋势渐缓,而且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的发电比重逐年上升,火力发电虽然作为我国能源企业主力军的地位短期内无法动摇,但其发电利用小时数降低、上网电价调低等经济性评价指标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未来火电向清洁、环保、节能发电方向发展将是大势所趋。火力发电厂作为工业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拥有大量的生产及辅助、附属建筑物,其建筑能耗总量的控制也是影响未来火电厂经济性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电力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下,火电厂建筑节能的推广也必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1火电厂建筑节能

  1.1火电厂建筑气候分区的划分

  火电厂建筑与节能设计应因地制宜,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为合理地制订火电厂的节能技术原则,将火电厂按照《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划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温和地区的电厂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参考其它气候分区),如图1所示。

  1.2火电厂建筑物分类

  1.2.1火电厂建筑物组成火电厂建筑物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工业类建筑和民用类建筑。属于工业类建筑的包括主厂房建筑、电气建筑、运煤与除灰建筑、化学建筑、脱硫建筑及其它生产性辅助、附属建筑;属于民用类建筑的包括办公楼、食堂、浴室、宿舍招待所及消防站等附属建筑。

  1.2.2火电厂建筑物分类针对全国建筑气候分区,火力发电厂建筑物根据其使用功能、室内环境要求以及采暖空调能耗等多方面因素,主要分为5类:A类、B类、C类、D类、E类建筑。

  其分类见表2.1.3火电厂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1.3.1建筑布局朝向: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自然通风。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接近最佳朝向。厂前区建筑的主要朝向应尽量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外部环境:在总平面设计中,应对建筑所处的具体环境加以充分利用和改善,平衡环境温度、湿度,提高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度。联合建筑:在总平面设计中,应对厂区建筑群体组合进行合理规划,尽量采取联合建筑的方式,减少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防止热量散失。建筑物联合建筑的方式依据工程的特点,可采用相近功能或多功能等联合布置方式。

  1.3.2建筑设计建筑体型:建筑物体形系数的大小影响建筑的能耗,体形系数越大,外围护结构的能耗就越大。建筑平面功能在满足工艺布置的同时,应处理好分散与集中、开敞与封闭、简洁与丰富的关系,建筑造型宜简洁、完整;形体应避免过多凹凸,应通过合理布置、降低层高等优化手段减少体形系数。减小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减小外墙、屋面、直接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门窗及透明玻璃幕墙等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采暖空调系统的能耗。控制建筑外窗面积:在建筑物围护结构中,门窗及透明玻璃幕墙的传热系数较高,保温隔热性能较差,是建筑节能的薄弱环节。建筑外窗面积大,采暖和空调能耗损失也大,从建筑节能的角度出发,在满足采光标准的前提下,应控制建筑外窗面积。加强外围护结构的隔热、遮阳:隔热、遮阳的热工性能指标直接影响空调负荷的能耗,应提高有隔热、遮阳要求的地区围护结构的外墙、屋面和外门窗的热工性能。建筑节能材料选择:选择建筑材料应优先考虑环保、节能可回收的产品,落实可持续发展建筑理念;门窗等围护结构材料的选用应满足当地气候的要求。

  1.3.3各类建筑物节能设计1)A类建筑(主厂房类)主厂房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屋面(屋顶天窗)、外墙、门窗、采暖部位挑台底板等,除靠厂房外墙的办公、休息类用房外,一般不考虑地面的保温设计。建筑设计依据工艺要求,体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体形系数不作要求。除特殊要求外,汽机房外墙不宜采用玻璃幕墙等不利于节能的建筑方案。条件许可,严寒地区主厂房运转层以下,应采用砌体围护结构;寒冷地区主厂房运转层以下,宜采用砌体围护结构。主厂房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结合采暖、通风及空调要求,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包括水平与竖向),协调好汽机房、除氧煤仓间、锅炉房的通风;严寒、寒冷地区底层高大空间要做好层间分隔,防止采暖热气流上升造成底部温度过低的现象。主厂房外窗可开启面积,按暖通通风要求确定,严寒、寒冷地区不应大面积使用通风百叶窗。汽机房宜适当增大中间层开窗比例;增加配电室区域外窗面积,减小室内高压配电室对该层通风气流的影响。锅炉顶部开设通风窗时,一般宜在运转层到炉顶距离的2/3处设置。严寒地区汽机房、除氧间、煤仓间、炉前低封固定端连接主要道路的入口应设门斗,寒冷地区宜设门斗。

  2)B类(集控楼类)建筑集控楼、网控楼、化验楼等B类建筑围护结构包括屋面、外墙、门窗、采暖部位挑台底板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宜考虑地面的保温设计。建筑设计依据工艺要求,体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体形系数一般不大于0.4。集控楼、输煤综合楼、化验楼等B类建筑围护结构构造应根据气候、地域特点采用成熟可靠的构造形式。严寒、寒冷地区墙面宜用深色,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宜用浅色。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结合采暖、通风及空调要求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包括水平与竖向),房间、管井布置应利于采暖不变通风,管道短捷。严寒地区无地下设施的建筑周边地面,热阻不小于1.5m2•k/W。3)C类(一般性生产建筑物等)建筑C类建筑主要包括除灰、化水、输煤(不含封闭煤场)、脱硫脱硝、水工泵房、生产辅助类等建筑。这类建筑主要为设备设施的用房,一般无人员值守。严寒、寒冷地区设采暖设施,墙体需要考虑保温;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无能耗损失,仅考虑构造要求即可。

  建筑外围护宜采用砌体结构,屋面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水保温屋面。严寒地区无地下设施的建筑,周边地面热阻不小于1.5m2•k/W。4)D类(栈桥类)建筑严寒地区输煤栈桥宜采用工厂复合压型钢板封闭,寒冷地区输煤栈桥可采用工厂复合压型钢板或现场复合压型钢板封闭。栈桥顶面或底板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做法可采用与底板结合的整体构造形式,也可采用外保温构造。输煤栈桥宽度超过5m时,室内采暖设备宜双侧布置。长度超过100m的栈桥,在栈桥高位和低位皮带以上空间宜设置软质挡帘。5)E类(附属建筑类)建筑E类建筑主要布置在厂前区,包括办公楼、食堂、宿舍或公寓、招待所等公共建筑或居住建筑。建筑节能设计应满足国家和当地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或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相关要求。

  2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火电项目的规模和投资也在快速增长,相应建设和运行能源的增加也更加惊人。为降低火电厂总体能耗,火电厂建筑节能必将成为节能设计的“新常态”。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社会、企业的有关节能政策和技术方面的要求,提高节能技术水准,创造出更多适用、经济、美观并节能的火电厂建筑,推进火电厂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惟定,武涌.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班广生.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张兴军 单位: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权威学术性期刊。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1739.html

《建筑设计论文发表范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