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如何培养正确的三观

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如何培养正确的三观

发布时间:2018-09-19 16:57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由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为基本问题而构成的复杂体系,其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刻阐述马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由“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为基本问题而构成的复杂体系,其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彻底的理论掌握大学生,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影响大学生“三观”的各种错误思潮;有针对性地回应大学生在“三观”问题上的迷茫与困惑。

  关键词:“三观”,主渠道,大学生,思政工作

大学生三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简称“思政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体部分,从涵盖内容来看,它是一个由“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为基本问题而构成的复杂体系,其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称“三观”),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总开关”;从实现途径来看,它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多个部门参与的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格局,其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内容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中的职责定位,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教育和培养何以可能,习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2]世界观决定人如何认识周围的世界,人生观决定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价值观决定人如何判断是非曲直善恶美丑。

  “三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规范着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关键在一个“总”字上。它统领着人的思想,掌握着行动的方向。无论大学生是否自觉地意识到“三观”的存在,其人生道路的选择和问题的解决等,归根到底还是由其“三观”所决定的。相应的,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固然有其具体的复杂的客观原因,但与其自身的主观原因密切相关,从根上说,还是在“总开关”上出了问题。

  “三观”的扭曲、思想认识的混乱,必将导致大学生走上歪路邪路。可见,只有把握好“总开关”,才能在大方向、大原则上不出问题。有了正确“三观”的指导,如同大海中航行有了指向标,就能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定力,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因此,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要使其认识到“三观”的重要性,把树立正确的“三观”变成自身的内在需要。那么,进行“三观”教育是否具有可能性?“三观”教育对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大学生的“三观”从根本上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就需要分析人的“三观”形成的机制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三观”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客观因素来看,人的“三观”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

  “三观”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要受到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制约。因而,人所生活的社会现实是其“三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思想教育对人的“三观”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要使人们形成某种类型的“三观”,最根本的是要改变社会现实。然而,马克思新世界观超越旧哲学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在承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前提下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在指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也指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反作用还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三观”虽然最终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社会思想意识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这种作用甚至是巨大的。因为“从主体因素看,包括其心理素质,性格特质,认识能力,早期形成的个人情趣,善恶标准,好恶选择等。它们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3]82-83同时,“三观形成的接受机制表明,大学生不是单纯被动的施教对象、灌输对象,而是融合主体向度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是三观形成主体通过接受活动与接受对象和接受环境互动的过程。”[4]76-79也就是说,人的“三观”的形成是与人的主观选择密不可分的。这种主观选择性的特点充分表明,“三观”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而对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三观”产生直接影响作用的,就是各种思想意识和思想理论。而思想意识和思想理论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必须用科学理论来培养大学生的“三观”。科学理论在人的“三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面对同一个社会存在会产生不同社会意识,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下的人,会在“三观”上有区别甚至完全对立。

  比如,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个人利益这种社会现实,为什么有些人形成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有些人形成与之相反的集体主义与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样,我们也很难理解,在中国革命初期那些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先进分子为什么能与家庭决裂而走上革命道路。这正是他们主观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人的“三观”要靠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伤的磨炼和体验才能形成。与此相比,思想理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这种观点看到了实践在人的“三观”形成中的作用,但夸大了这种作用而忽略了思想引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但其所强调的实践是指社会实践而非个体实践。诚然,我们从不否认个人的人生实践对其“三观”形成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今天,让个体在自己的实践中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磨炼,到人生暮年终于悟出人生道路该怎么走,委实有点太过漫长了。而且,其悟出的感受和经验无论有多么经典,也只有留给另一代人去“享用”了。

  正如今天不必每个人都用“钻木取火”来发现“摩擦生热”原理一样,我们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通过亲身经历再领悟人生哲理。不必说“成功学”之类的东西到处都是,更主要的是,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况且即便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出近似正确的“三观”,也大多是朴素的、缺乏科学性的。因为科学“三观”很难在个体的实践中自发形成,而是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教育方能形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强调重视思想理论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的作用。人的“三观”从根本上来源于社会实践,但关于“三观”的思想理论,则是由思想家和理论家经过专门的研究而形成的。这种具有严谨逻辑的理论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获得。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实现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这一目标。

  总之,作为社会意识的“三观”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但由于“三观”形成的主体选择机制,表明社会思想意识对其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与对“三观”教育和引导密不可分。“三观”教育和引导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只有接受系统的“三观”教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精准把握学生在“三观”上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搞清楚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但时常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片面偏激。有些学生有政治上的追求,有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但受功利主义影响,入党动机掺杂个人私利。有些学生缺乏人生理想目标或人生方向模糊,生活的信念不确定,奉行“人生如梦,得过且过”的消极人生观。有的学生渴望成功,但却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品质,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有的学生存在情感需求、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在考试、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挫折,生活中出现了不如意而产生抱怨、焦虑、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大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很难在思政课的课堂上发现和解决的。对此,应有效整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各自的职责定位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及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创建和完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联动机制,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

  大学生思政工作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它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指导者的责任;二是日常思政工作。它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阵地,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三是各门专业课教学。它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因为“大学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真理,探求知识与真理的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与探索。”[7]

  13-16因此,无论哪个学科和专业,都要教书育人。而相比思政课教师来说,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都有长时间的接触,自然对大学生的情况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思政课教师固然也要经常接触学生,了解他们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实际情况,但由于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实现起来有难度,而且短暂时间的接触也无法在深层次上了解学生。

  因此,思政课的主渠道与日常思政工作的主阵地以及专业课教学渠道应共同承担着培育大学生“三观”的重任,实现三者相结合,发挥思政工作资源的合力。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以及专业课教师之间应建立长效联动机制,从体制上搭建三者交流互动的平台,经常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摸清找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起探寻问题的原因,制订综合解决方案。教育者不应消极地“等待”问题,而要深入学生中主动发现问题。

  另一方面,为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供精准的思想供给。了解和把握学生问题需求,还不等于问题的解决。必须提供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无疑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主力军。习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在于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而发挥好这个主渠道作用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好的故事要讲得好听,彻底的理论要讲得透彻。要有效回应学生的迷茫与困惑,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思政课教师要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三观”,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中树立信仰者的榜样形象。

  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使自身具备回应学生迷茫与困惑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引领性’的教育供给、‘精准性’的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教育供给”[8],帮助大学生思索人生、规划生活、塑造理想人格。要通过深入研究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理论功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正如习总书记所叮嘱的,“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

  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具有高学历、专业基础扎实等优势,但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而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还可以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吸取养料,提升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解释力,提升对大学生正确“三观”教育和引导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2).

  [3]刘德华.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生观形成规律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2-83.

  [4]程新英.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接受机制[J].伦理学研究,2004(2):76-79.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刘天,刘春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三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6):13-16.

  [8]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3-16(1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3740.html

《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如何培养正确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