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信息化在社会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信息化在社会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布时间:2018-11-10 16:14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下面文章主要论述了信息化对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分析信息化建设中社会科学普及在工作体制机制、数字转化利用、资源整合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从完善体制机制、进行战略规划、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合作共赢机

  下面文章主要论述了信息化对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分析信息化建设中社会科学普及在工作体制机制、数字转化利用、资源整合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从完善体制机制、进行战略规划、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科学传播,公共文化,意识形态,服务平台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广泛经常地传播社会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活动,它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转化,有效服务社会公众的重要渠道。

  2016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①。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科学普及事业虽然发展显著,为提高公众人文社科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要求和新时代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日益增长的新需求,社会科学普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推动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即在社会科学成果普及转化和传播领域,充分运用移动通信、多媒体、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好社会科学普及信息资源的集成、交流、传播和共享,推进社会科学普及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发展,已势在必行。为此,本文拟就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信息化对推动社会科学普及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科学普及从本质上说,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活动,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分别从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信息技术将发挥何种重要作用,有利于增进我们对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1.从科学传播活动的视角看,信息化有助于提高社会科学普及效果。

  社会科学普及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活动,它的传播效果与其受众广度和使用的传播载体、形式等息息相关。首先,将信息技术引入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过程,将有效拓展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渠道,保障社会科学普及的有效到达率。有效到达率,即指在一定时期内,目标受众当中有多大比例会看到、读到或听到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①。

  这一指标是广告传播学术语,也可以用来反映科学普及传播活动的效率。比如在《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将提升科普信息到达率明确为科普发展的量化指标之一②。社会科学普及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重点服务的目标人群是农民、青少年群体。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显著提升,这些群体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人”“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达2.01亿,新增网民呈现向低龄和高龄人群渗透、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等特点”③。

  此外,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2015~2016)》显示“网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达到53.4%,已经超过了报纸,仅次于电视,位居第二。在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中,高达91.2%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学技术信息,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公民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第一渠道”④。

  可见社会科学普及的主要服务对象正大举向互联网迁移。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互联网的开发,借助目标受众易于接触的网络媒介开展活动,将直接提升社会科学普及受众的有效到达率,增强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引入社会科学普及的传播过程,有助于提升社会科学普及的效率。“选择性理解”的理论告诉我们,受众的理解容易受愿望、需要和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⑤。

  以往,社会科学普及通常以传播者为中心,将公众仅视为需要被引导的对象,忽视其主体选择性和能动性。而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普及则将构建一种基于平等、开放的新型社会科学普及模式。“数字化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的过程变为允许大家‘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⑥。由此,平等互动、公众参与式的社会科学普及行为模式将替代单向、灌输式的社会科学普及行为模式。

  社会科学普及的受众不再仅仅是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者和接收者,而是社会科普及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反馈者。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为社会科学普及建立更为有效的反馈机制提供了可能。受众的深度参与、良好的传播反馈机制,将成为促进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提升效率,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

  2.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视角看,信息化有助于满足公众的社会科学普及新需求。

  社会科学普及是一项公益事业,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精神文化服务的一条重要渠道,是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⑦。新时代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他们不仅迫切要求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另一方面因其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也呈现出相较以前更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应对公众新的需求,进行社会科学普信息化建设,将为社会科学普及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方面有益于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均等性”①。社会科学普及的难点也是在于如何让社会科学知识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现在,信息化提供了最便捷的解决方案。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相隔千里的人们只要接入网络,社会科学知识便能触手可得,社会科学普及即可“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此外,信息化将有利于社会科学普及信息资源量极大丰富。大数据等数字资源整合先进技术能帮助大量潜在的社会科学普及资源实现更为科学合理利用和更有效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平等性,也使公众能成为社会科学普及资源建设的一员,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创,大大丰富社会科学普及的资源供给。

  另一方面。除了满足均等性的要求,社会科学普及服务也需要要更多地面向特定人口和具体人口,以满足公众个性化的需求。有识之士指出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的不是数量巨大但相当粗放,个人针对性甚微的知识(信息)…在这里,最重要的(当然也是最难的)不是信息,而是智能———对个体需求的深度认知,并基于这处认知进而对信息进行的精准识别”②。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中国科协已联手网络服务商百度开发了“科普中国+百度”项目,该项目开创的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借助“大数据技术将公众需求多维度多层次细化和分析,从而能够精确感知公众需求,精准提供科普服务”③。这也正是我们未来努力的目标之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创造智慧化的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服务的均等化、精准化、个性化,使其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从意识形态领域的视角看,信息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科学普及的话权语。

  社会科学普及也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④

  这是新时代对社会科学普及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网络文化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有人说,“进入新世纪后,谁掌控了互联网,谁就拥有最大的话语权。意识形态较量的实质就是制话语权。谁拥有了制话语权,谁就能引导民众”⑤因为,任何思想理论只有经过广泛传播,经由掌握较少数人再到掌握大多数人,才能产生更大影响、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也人说“意识形态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传播能力建设。”⑥

  要提升社会科普及在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的传播力,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社会科学普及不同于党委宣传部门的理论宣传,它是要在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中,在潜移黙化的传播中、在形式活泼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吸引力生命力。

  为此社会科学普及必须高度重视当下媒体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创新理念和手段,改变过去社会科学普及手段落后、形式单一的面貌,一方面积极主动运用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创新开发符合网民喜好的交互性好、趣味性强、知识性浓的社会科学普及在线内容,让社会科学普及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社会科学普及要树立信息化思维,主动应对社会科学普及有序组织的特性与当前网络传播的自由主义和无政府状态之间、社会科学理论的深刻性系统性与网络信息的浅层化碎片化倾向之间、社会科学普及的人文价值取向与网络社会的功利化取向之间的矛盾,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社会科学普及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丰富知识涵养人、先进文化陶冶人的前沿阵地。

  二、当前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践层面上看,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并不是社会科学普及领域的新生事物。自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强化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广泛应用。”①,社会科学领域也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从依托国家层面统一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进行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的利用开发,到从事社会科学普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建设网站、开设公众号、微博等手段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低,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自发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认识不到位,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推动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共同的认识和完善的体制机制之上。但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科学工作重研究轻普及的状况还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基层地方党委政府仍然没有树立对社会科学重要地位的正确认识。政府在社会科学普及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健全,导致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长期滞后于自然科学技术普及。

  当前,在国家层面,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机构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部署;在基层,县市区一级的社会科学机构和工作网络仍不完善。社会科学普及经费投入少且不平衡的现象突出。“自然科学普及通常都有专门的经费,并且经费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②相较自然科学普及,社会科学普及的投入则难以得到保证。

  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力量和重视程度不一,以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造成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不均衡,解决社会科学普及服务均等化的任务非常艰巨。限于当前发展水平,许多地方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思维和方式仍停留在“做了多少场讲座,发了多少本书,搞了多少次活动”的层面,对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既没有具体项目的计划,也没有长远系统的规划。

  2.形式手段落后,数字转化利用率低下。

  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供给受众大量在线可获得的社会科学普及内容资源。当前,虽然新技术新媒体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就整体而言,社会科学普及传播手段较为落后,社会科学普及内容的数字转化率低,资源分散,可提供的高质量社会科学普及在线资源量少质低。比如,没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专门的社会科学普及网站。目前的社会科学普及网站绝大部分是挂靠在各自的单位工作网站上,有的仅有网页,缺乏鲜明的特色和明确的定位,内容也较为单一。

  各部门各单位的网站也未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社会科学普及活动重视现场效果,忽视后续在线传播;重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宣传报道,缺少微信、微博、手机报等移动媒体的充分运用。在社会科学普及内容数字转化上,每年都有大量的优秀的社会科学普及作品面世,但是仍然依附传统的形式和渠道,社会科学普及图书没有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主要还是采用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去表现,较少开发多维度传播的数字版本,等等。

  3.社会动员匮乏,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目前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开展还是主要集中在体制内推动,尚未真正有效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中来。社会科学普及是一项公益事业和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引导支持,也需要用好合作共赢机制的市场机制,以获得社会各方力量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广泛参与。但现实状况是,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还仅仅是宣传系统内的任务,缺少以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机制。目前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经费投入绝大多数来源于财政资金,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吸纳社会资金不足,有限的资金只能保障基本机构的日常运行和现有日常活动的开展。

  在发动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社科类社会组织履行好社会科学普及责任,合作开发社会科学普及信息资源方面还没缺少有力举措;在与其他互联网企业或其他公共服务机构共同开发社会科学普及内容服务方面还缺少政策引导;在激励社会力量进行社会科学普及数字作品的生产与传播方面还缺少有效措施。

  4.人才队伍素质偏低,复合型人才短缺。

  要实现社会科学成果有效的推广普及和转化应用,人才队伍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社会科学普及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并得到了较好发挥。但与信息时代对社会科学普及发展的要求相比,社会科学普及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基层的社会科学普及人才紧缺。基层单位缺乏稳定的社会科学普及专门队伍,人员年龄偏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如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政府部门、管理机构以及退休专家学者、研究生、中小学教师等社会力量,又尚未真正有效调动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中来。另一方面兼备信息素养和社会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通常专门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的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娴熟使用信息技术选择、加工、传播社会科学普及内容的能力;部分传媒从业者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水平又较低,对社会科学普及基本规律的缺乏认识,这都阻碍了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的进程。

  三、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是推动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如何抓住机遇,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笔者认为可从五个方面着力:

  1.完善社会科学普及体制机制建设。

  社会科学普及的体制机制是制约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社会科学普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是要在准确把握社会科学普及发展现状和社会科学普及自身规律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社会科学普及主体的作用。首先,要推动社会科学普及的法治化,对社会科学普及活动进行法律规范。

  通过制定和贯彻落实专门的法律法规,以明确社会科学普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明确党委政府及全社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建立各级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社会科学普及纳入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适时开展的执法检查等措施,推动社会科学普及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社会科学普及运行机制主要指保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程序,规划正常有序运转的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科学普及的社会动员机制、投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评价反馈机制等,从而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中来。如此双管其下,方能在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上解决社会科学普及发展问题,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做好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战略规划。

  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谋划,实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和顶层推动。科技部门作为科学普及的主要力量,在科普信息化方面已经先试先行。中国科协分别于2014年下发《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于2016年制定的《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科技部、中宣部于2017年共同制定了《“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等等,紧紧围绕科普信息化进行谋篇布局,处处突显科普信息化的引擎地位。

  而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社会科学普及部门应该尽快结合社会科学普及的自身规律和实际情况,一方面要以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科学制定社会科学普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战略、发展项目等,充分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尽快形成组织网络健全、协同体系完善、资源保障有力、运行机制科学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具体做好社会科学普信息化支撑项目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以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为核心,做好诸如信息化服务平台、社会科学普及数字内容创作、社会科学普及人才信息项目的规划,对其理论问题、技术问题、政策法律问题等集中攻关,为促进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支撑。

  3.建设社科普及信息化服务平台。

  打造社会科学普及信息服务平台,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改变当前社会科学普及信息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首先,搭建社会科学普及大数据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互动交流平台、宣传推介平台于一体,主要功能包括社会科普及知识资源仓库建设、人才与成果管理、社科知识服务、业务工作管理、网站门户等等。

  其次,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做好社会科学普及需求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品牌授权、共建共享等方式与报纸、电视、电信、移动通信服务商、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合作,借助其成熟、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开展电脑在线推送、电影院线推送、广播推送、移动新媒体推送、有线电视推送等合作,将优秀的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动态信息等,精准送达给学生、机关干部、乡村居民、企业职工等不同的目标人群。三是开发运行“社会科学普及+互联网”系列产品。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图文、动漫、音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产品。

  4.建立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合作共赢机制。

  在保障政府财政对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更多地用好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一是争取将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的公共服务政府采购范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和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普及服务产品供给新模式。二是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安排经费用于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众筹众创、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事业中来。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包括认证、考核、监督、评价、奖励为一体的激励机制,以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机构、企业参与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四是坚持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并举。利用教育、文化、信息、旅游等产业支持政策,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到社会科学普及产业发展中来,通过开发社会科学普及展览、社会科学普及出版、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社会科学普及玩具、社会科学普及旅游、社会科学普及网络、社会科学普及动漫产品,从而实现社会科学普及服务的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

  5.完善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人才培育机制。

  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一是要加强社会科学普及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由相关管理部门、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组成的社科普及宣传队伍,培养社会科学普及网络意见领袖,发挥其对网络舆论动员和导向的作用。二是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将社会科学普及成果纳入职称评定、职务评聘的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科学专家积极投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普及性转化,创作更多更优秀的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三是加强基层信息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信息化培训,提升他们开展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服务的意识,增强他们针对服务对象开展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服务的能力。四是建设社会科学普及信息化人才库。建立和完善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库、志愿者库等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社会科学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掌握社会科学普及人才供需情况,为社会科学普及人才发展提供平台。

  推荐期刊:《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反映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成果以及管理水平的高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物刊登的许多文章都处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具有前导性、独创性、特别是以信息科学为核心的人文交叉研究已成为本刊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3847.html

《信息化在社会普及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