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学报经济科学类核心学报体育科学类核心学报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新时期以来美国科幻小说中译的三次浪潮

新时期以来美国科幻小说中译的三次浪潮

发布时间:2020-02-10 18:36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新时期以来,美国科幻小说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经历了两个高峰(1981年,1992年)一个拐点(1997年),1997年开始走向持续繁荣。论文在美国科幻小说中译本统计的基础上,以这三个时间点为脉络,解析各个时期的译介活动,从政治环境、出版政策、科幻活动等方面

  [摘要]新时期以来,美国科幻小说在中国大陆的译介经历了“两个高峰(1981年,1992年)”“一个拐点(1997年)”,1997年开始走向持续繁荣。论文在美国科幻小说中译本统计的基础上,以这三个时间点为脉络,解析各个时期的译介活动,从政治环境、出版政策、科幻活动等方面译介翻译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美国科幻小说;中译;三次浪潮

科幻小说

  文学方向论文范文:语层结构视角下契诃夫小说中的作者形象研究

  摘要:作者是小说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赋予人物情感意识的核心人物。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需要作者进行苦思冥想。契诃夫是短篇小说的巨匠。他的每篇小说总是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下面,本文就语层结构下契诃夫小说中的作者形象做出了简单探究。

  1900年,译坛伉俪陈逸儒、薛绍徽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该书根据英文版转译,配以章回体例和文言译文,使得这本首部译入中国的科幻小说显得格外接地气,勇敢机智的英国绅士福格也成为广为传颂的科幻人物形象,到1906年止,该书再版三次——西方科幻由此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启了百年译介之旅。据初步统计,迄今中国大陆已从英、美、法、日、俄等国翻译出版科幻小说两千余种,作为世界科幻中心的美国是其中最大的译入国①。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70余年中,共有一千余种美国科幻小说译入出版②,占所有国外科幻译本总量的一半——本文所述的“美国科幻小说”指具有美国国籍的作者所创作,并在美国登记版权的科幻小说作品,非美籍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但在美国登记版权的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例如,英国科幻作家克拉克的作品《与拉玛相会》在美国登记版权,1974年首版问世。1980年该作由蔡南德根据美国赫考公司1976年9月第7次印刷版译入,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类似传播情况另作考察。就1949年至1979年这一时期来看,科幻小说较为集中的译入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计有30余种苏联科幻小说和10余种凡尔纳的小说译入,随后,苏联科幻的译介因19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恶化中止。其他国家的科幻译入寥寥,美国科幻仅在1957年有1种译入大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译介工作也开始解冻,为接下来20世纪80年代的译介出版工作蓄势。美国科幻成规模的译介出版活动是从1980年开始的,其后经历了1981年和1992年“两个高峰”、1997年的“一个拐点”,之后开始步入持续的繁荣。无论是从译本数量还是在中国大陆产生的影响力而言,美国科幻均居国外译入科幻的榜首,这些译入的科幻小说无论从主题、叙事抑或是创意想象,均对中国的科幻作家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以美国科幻译入的三个高潮时间节点为纲,同时辐射毗邻年份,解析各个时期的代表译作,并试图阐述美国科幻小说翻译活动背后的深层原因。而美国科幻小说的中译史在某种程度上表征了国外科幻在中国译介的情况,我们可借此以窥科幻翻译史之脉络。

  一、“科学的春天”与乍现的曙光

  (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幻译介概述

  20世纪80年代初,是国外科幻在中国大陆译介的高峰期,尤其是1979—1984年间翻译科幻小说的总数更是超过了过去70年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共引进出版美国科幻小说单行本近60种。1981年是整个80年代译介出版美国科幻小说种数最多的一年,共计出版17种;到了1982年,美国科幻小说译介从繁荣步入平淡期,只有5种出版;1983年底,出现“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美国科幻小说译入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当年仅有4种得以出版。这种不景气的状况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也未能得到彻底改观,译数寥寥。

  这一时期美国科幻译作的主题涉及星际战争(如《星球大战》《星际旅行》《飞碟的故事》《异星探险》)、生物科技(如《人的复制——一个人的无性生殖》《冷冻人》《希特勒再世之梦》《不朽的人》)、政治科幻(如《双星》)、蒸汽朋克(《合成怪人》)等。时空穿梭及末世灾难主题的译作反倒鲜见。科幻与侦探、惊险元素融合的译作较多(如《“泰坦尼克”号奇案》《太空镇上的谋杀案》《神秘失踪六小时》《人兽奇案》);少儿科幻也有一些译作(如《来自太空的小玩意儿》《E.T.外星人》《加勒比海历险记》《苹果树下的宇宙飞船》)。

  20世纪80年代有29家出版社参与了美国科幻的译介出版活动。广东科技出版社、海洋出版社以及湖南人民出版社是这一时期组织译介出版的重镇。广东科技出版社在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出版了专门刊载外国科幻小说译作的“科学小说译丛”①,包括《太空镇上的谋杀案》《透视侦破》等。每期除翻译小说外,“译丛”还刊有一篇介绍世界著名科幻小说家的短文以及一些概述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现状的译文。海洋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海洋出版社在时任社领导的孙少伯、王世汉等人的带领下,在推进中国科幻的振兴、繁荣科幻出版方面发挥了领军作用。198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冷冻人》《异星探险》《海底城》《“泰坦尼克”号奇案》;同年,海洋出版社旗下的《科幻海洋》创刊,成为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科幻小说丛刊,以刊登国内科幻小说为主要内容,同时译载一部分外国科幻名作。

  1981—1983年,《科幻海洋》共出版过6辑,随后停刊。湖南人民出版社是地方出版圈较早开始推进外国文学翻译的机构,该社成立了强大的译文编辑室,1980—1986年间,在总编朱正、译文室主任唐荫荪等人的带领下,力图打造畅销书经典,集中力量翻译出版了包括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的作品,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在内的国外科幻小说,均印数不菲。

  1980年,由该社出版的《星球大战》一版一印300000册,至今仍居国外科幻译作印数榜首。1980—199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头一个十年,也是图书出版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图书的品种和发行的数量大幅增长。彼时,无论是国内科幻小说抑或是译介科幻小说的印数均较为可观:1981年出版的《月光岛》(金涛,地质出版社)印数65280册;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总印数更是达到了300万册。据笔者统计,1985年之前的美国科幻译作几乎印数均在万册以上,这种趋势在1985年之后有所下降。程美华在《新时期(1978—2008)出版史概论》中指出:“我国图书出版业自从1985年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图书印数,度过它最辉煌的年月之后,便开始逐渐滑坡”②,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幻译作的印数趋势无疑与其相佐相映:1981年出版的17种美国科幻小说的平均印数为4.3万册;迈克尔·克莱顿的《死城》在1980年分别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和广东科学普及出版社译入,印数各为180000册和85000册;克莱夫•卡斯勒的《“泰坦尼克”号奇案》(海洋出版社,1981年)印数为120000册。

  (二)1981年:解冻后的译介小高潮

  1981年是“文革”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译介高峰年,这一年译入出版的作品多为美国科幻史上“黄金时代”③的作品,艾萨克·阿西莫夫、克利福德·D·西马克以及克莱夫·卡斯勒是译作较多的作家。阿西莫夫小说占去了6种,涉及《C字滑行道》《我,机器人》《奇妙的航程》等作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C字滑行道》收录了同名小说及《人在繁育中吗》等四个短篇,均为阿西莫夫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表的作品。《C字滑行道》描述返回地球的宇宙飞船被太空外来人劫持后,飞船上各种人物的心理反映,以及主角马伦通过巧妙的斗争消灭了太空外来人,重返地球家乡的故事。

  这篇小说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外来人的关系问题。《我,机器人》收入的8篇小说均围绕“机器人三定律”巧妙地构思展开;《奇妙的航程》是阿西莫夫根据同名电影改写的一部中篇科学幻想小说,故事主人公格兰特策反敌对方一位掌握尖端技术的科学家,科学家脑颅受伤,神志不清。为抢救这位科学家,格兰特等五人乘一艘潜艇,应用微缩技术,缩成细菌大小,注入科学家动脉内,他们通过血管、心脏、肺、耳朵、大脑……经历了一次奇妙的航程,终于完成抢救任务。故事惊险曲折,引人入胜,既普及了人体生理知识,也颂扬了科学家的献身精神。西马克的小说有2种在1981年出版中译本,分别是《奇怪的驿站》和《戈勃林禁区》。

  他于1963年创作的作品《奇怪的驿站》(原著英文名《WayStation》直译为《驿站》)是作者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之一,曾获得1964年的“雨果奖”,故事围绕银河星系社会中心指挥部在地球上建立的一个神秘的星际往来中间站展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戈勃林禁区》根据莫斯科《世界》出版社1978年的俄文版译入。该书创作于1968年,收录了《戈勃林禁区》《是谁在地层深处》《邻居》等五篇科幻小说。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引出貌似怪诞惊险的故事,背后却隐含着对美胜丑、善胜恶的赞美,对进取向上的褒扬。

  西马克是当代美国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有两种较明显的创作倾向,一是主张干预现实,力图表达深刻的社会主题;二是充满了浓郁的田园气息,作为“田园派科幻小说”的代表,他推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反对城市、向往乡村田园生活的思想。美国惊险小说协会的主席克莱夫·卡斯勒在1981年有两本译作出版,分别是海洋出版社的《“泰坦尼克”号奇案》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北海沉船》,是其“德克·皮特系列”的作品。卡斯勒自1965年开始写作,连续推出了几十部脍炙人口的动作惊险作品,奠定了美国当代惊险小说大师的地位。这些作品中大部分主角是一位智勇皆备的海洋工程师兼探险家德克·皮特,涉及的探险或探密活动几乎全与海洋有关,由此,构成了一个“德克·皮特系列”作品。《“泰坦尼克”号奇案》(原作写于1976年)写了为争夺战略性稀有元素,美、苏对沉船“泰坦尼克”号展开的激烈争夺。

  (三)动因:“科学的春天”带来译介的春天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科幻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热潮,这次热潮从1976年持续到1983年,是集中出版科幻图书的重要时期,并出现五家专门发表科幻的报刊,其数量超过了苏联、日本和英国的同期水平;以郑文光、叶永烈等为代表的“中兴代”科幻作家创作活跃;科幻文学也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初步认可,叶永烈于1981年发表于《人民文学》11期头题的《腐蚀》,与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只差几票。科幻译介活动也在这一时期繁盛起来,只不过,其复苏起步的时间较国内本土科幻创作要晚,大体在1978年开始启动,1980年有译介作品得以出版面世,并在1981年形成黄金期的小高峰。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带来了“科学的春天”,无疑对科幻的发展形成了助推,促成了1981年科幻曙光的乍现——无论是国内科幻创作亦或是国外科幻的译介,均有优秀作家作品推出。然而,1983年掀起的“清除精神污染”的运动,终结了科幻黄金期的火热,无论是本土抑或是译介活动,均渐次喑声,步入沉寂。除了政治环境的影响,影视改编也是影响译介出版的重要因素。

  美国科幻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继50年代之后的第二个高潮,从1971年到1980年整整十年,美国票房价值最高的8部影片中有4部是科幻片:《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第三类接触》和《超人》——在20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的译介中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影迹。除此之外,吉恩·罗登贝里的《星际旅行》(1980年)也是由同名电影编写而来;斯皮尔伯格的《飞碟的故事》(1980年)则源于电影《第三类接触》;《外星人E.T》是由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少儿科幻电影,于1982年6月11日在美国首映,1984年,则由浙江少儿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译介出版科幻小说《外星人E.T》,1992年,安徽少儿出版社也出版了该书。扎堆翻译说明此片深入人心,广受欢迎,而不必要的重译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上述举例说明电影产业链条与文学产业链条互为延伸、互相促进。

  二、商品经济大潮与科幻的繁荣

  (一)20世纪90年代译介概述

  1990年到1992年的三年间,美国科幻小说的译介出版活动出现了一个小高峰,译本共计46种。1992年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译介较为低迷的时期后出现的井喷年,当时科幻图书出版相对匮乏,全国各出版社,尤其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却竟相出版科幻读物,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大译介出版特征是丛书和套书的出现,并开始紧抓少儿这一读者群体打造译介出版经典。主要有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的“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外国科幻小说译丛”、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世界科幻名著译丛”,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外国科幻小说译丛”,安徽少儿出版社的“世界科幻名著文库”,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世界科幻名著故事”,新蕾出版社的“宇宙科学幻想系列小说”等。

  1992年共翻译出版了25种美国科幻小说,由“少年儿童”类的出版社译入的美国科幻小说有13种。涉及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于198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青少年读物编辑室脱胎而来。1990年,曾为福建少儿社文艺编辑室主任的陈效东在纯儿童文学市场以及科幻小说市场萧条的情况下,经过详细论证,认为科幻这一冷门有复苏的可能性,于是大胆策划、组织了“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的五年规划选题,侧重翻译介绍现代和当代美、德、日和苏联等国的科幻小说。

  这套书甫一推出,就因受到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而销售一空。此后逐渐占领了科幻小说图书市场。现已出版5辑30余种,总发行量达百余万册,并多次获奖,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最畅销的文艺类图书”,这也成为科幻出版史上的经典案例。①“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译介系列涉及“人类进化及变异”“宇宙太空和异星生物探索”“时空转换和奇异世界探险”“生态平衡破坏引发灾难”“科学实践与未来社会”等主题。

  这一系列的美国科幻译作集中出版于1990—1992年,作品涵盖《火星公主》《追踪流浪星》《宇宙云雀号》《外星族》《帝国反击战》《颠覆帝国的阴谋》《头颅里的宝石》《双脑人》《机器服务人》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世界科幻名著译丛”,江苏少儿出版社的“外国科幻小说译丛”,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外国科幻小说译丛”均由郭建中主编。这三个系列的代表作品有《黎明世界的机器人》《机器人与银河帝国》《赤裸的太阳——异星疑案》《大科学家拉尔夫》《地球母亲》《天外来客》等。郭建中是杭州大学外语系的教授,教学之余一直从事科幻小说的翻译研究,先后获恰佩克翻译奖和科幻翻译金桥奖。

  郭建中在河南人民出版社的科幻译丛序言以《科幻小说:科学时代的文学》为题写道,“我国当前科幻小说凋零的局面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极不相称的,我们杭州大学外语系科幻小说研究中心,愿以译介外国优秀科幻小说为己任,为振兴和繁荣我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翻译和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②新蕾出版社1979年9月在天津成立,也是那一时期重要的专门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的综合性专业出版杜,该社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了《巨人星上擒贼记》《口哨人行星探秘》《太空寻踪战大盗》《银河历险记》等“宇宙科学幻想系列”的小说。

  (二)1992年:平缓发展中的勃兴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科幻的译介选题在延续80年代古典科幻译介路线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投射到了少儿科幻的译入上。综合来看,译作大多具有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以这一时期译本数量出版最多的1992年来看,阿西莫夫的译作数量仍是最多的,有5种,其次分别是迈克尔·克莱顿、雨果·根斯巴克、西马克。

  三、喷涌的译作与后“三体”时代

  (一)1997年之后的译介概述

  经过1992年的勃发之后,一直到1997年之前,美国科幻小说的译入总体较低迷。1997年是走出低谷,走向繁荣的拐点之年。2000年国内图书出版业开始走向下滑,美国科幻译作当年只有10种;随后的趋势则稳中有升,直到2015年达到年度100种。据笔者统者,从1997年开始,直到2017年的20年间,共翻译出版美国科幻小说一千余种,年均翻译约50种。译介活动的兴衰与中国科幻的走势总体呈正相关,中国科幻作家的“新生代作家群”也在20世纪90代集中形成,虽然作家相对数量有限,但作品数量较以往有了大幅攀升。中国原创科幻图书的出版在2012年之后,每年也都在100种以上。像打开了一个豁口,时空旅行、末世灾难、架空历史、太空歌剧、赛博朋克等科幻流派,与其他尚未来得及定义风格的小说在1997年之后涌入。

  近二十年引进最多的10位科幻作家是阿西莫夫、詹姆斯•冈恩、菲利普•迪克、罗伯特•海因莱因、奥森•斯科特•卡德、克莱顿、裘德•沃森、雷•布拉德伯里、L.罗恩•哈伯德、埃德加•赖斯•巴勒斯,通过这些作家的作品,国内科幻读者已经可以了解当代美国科幻小说的总体样貌,至此,中国的科幻小说也在这一时期真正完成了与世界科幻主流的接轨。1997年之后,全国各大出版社竞相开发出了五花八门的科幻译介书系,有针对少儿读者群开发的书系,多以选编、文图并茂的形式呈现,有趣可读是选编的标尺:“当代世界科幻小说精品文库”(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少年惊险科幻小说系列”(时代文艺出版社),“绘图科幻精品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也有系统呈现科幻发展脉络的“科幻之路”(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还有主打名家名作的“当代外国流行小说名篇丛书”(译林出版社),“美国历年获奖科幻读物丛书”(万卷出版公司)……综合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由科技类出版社、少儿类出版社出版科幻的局面得以改观,一些主流文学出版社、高校出版社、民营图书公司也将科幻纳入了经营范畴。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读客是出版美国科幻译作最多的三家机构。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二十一世纪科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打的“星球大战系列”以及丹·布朗作品系列,读客联手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品的“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是这一时期领衔的几大科幻书系。国外最新的科幻小说如每年的“美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选”,都以最快的速度被翻译和介绍进中国。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科幻文学正在走出低谷,走向繁荣①。1997年后的译作销量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自不能望其项背,但较20世纪90年代初仍有小幅度提升。

  据2017年12月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监控的数据显示,1998年后销量前五名的美国科幻译作分别是译林幻系列的《火星救援》,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的《银河帝国(1)-基地》和《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全球顶级科幻大师系列”《安德的游戏》,万卷出版公司《2012玛雅末日预言》,销量均在5万册以上,其中排名第一的《火星救援》销量达到了近9万册,影视文化仍是强势影响因素。

  (二)1999年:拐点后的第一个高峰

  经历1997年的“拐点”,出现了1999年的翻译出版高峰之年,这一年度被引入作品最多的作家是弗雷德里克·波尔、L·罗恩·哈伯德、詹姆斯·冈恩以及雷·布拉德伯里,出版社以引进作家的代表作和某一作品系列为主。

  四、结论

  在美国科幻40年的翻译史进程中,共有百余家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幻小说,有300余名作家的一千余种作品被译入,600余名译者参与了翻译活动。其中,1997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不仅译作数量大幅提升,译入类型也得到丰富拓展,除了继续翻译黄金时代“向外转”探索宇宙太空的作品外,更多地将新浪潮、赛博朋克等类型译入进来,这些作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具有“向内转”的特征。

  通过新时期美国科幻小说中译史分时段的详细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时期科幻文学翻译的特征,看到科技发展、政治环境、经济兴衰以及科幻活动如何对译介活动施以影响,出版社如何参与生产,译者如何将科幻创意、叙事结构、创作技巧等“移植”到中国的大致历程。科幻翻译的推进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营构了世界语境,而美国科幻小说的翻译也不是脱离于中国科幻发展轨道之外的文化译事活动,相反,它是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发展的某种表征。科幻文学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制于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科技发展的程度,而每个时期的科幻翻译也与其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政治经济对科幻的诉求息息相关。

  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将中国科幻带到了世界科幻文学语境中的镁光灯下,也带动了中外科幻的交流。在“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也逐渐从科幻文本生成科幻影视、游戏,成为大众文化新的增长点,2019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即是此例。科幻产业的生长与发展也必将带动更多新的诉求,引发科幻文学自身变革的渴望,当本土原创文学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典范文本之时,外国文学就成为求助的对象,中外科幻交流活动也因此推进。译事推进的进程中,除了跟风而动开始着手国外科幻引进的出版社之外,真正了解科幻的编辑更多地开始介入译入工程,他们开始全方位地策划译介选题和出版活动,由此,名气不那么大,也没有被影视化,但在科幻创作史上仍然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的作家作品被引入进来,时至今日,这种补齐工作至今仍在继续,这也是科幻译介活动真正走向成熟的一大标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997.html

《新时期以来美国科幻小说中译的三次浪潮》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