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0-03-19 16:20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次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野灭绝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壮族打榔舞,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对壮族打榔舞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表现形态进行了相应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野灭绝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壮族打榔舞,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对壮族打榔舞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表现形态进行了相应回顾,对其生存环境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分析,并结合政府支持、产业结合、群众参与、特色建设、文物博览、市场介入、人才引进机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发展困境,提出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文化的相应建议及加强传承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壮族;文化传承
民族方向论文投稿刊物: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研究成果为主,集学术性、师范性、民族性和地方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二为”出版方针和“双百”方针,并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提高教育水平为宗旨。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正受到恶化条件的影响,一些基于口头教学和身体行为的民族传统体育濒临灭绝,大量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历史资料正在被摧毁或丢失。因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然迫在眉睫,保护和继承是毋庸置疑的咱1暂。思想之明晰,行动之果断。以保护为前提,将传承做双翼。拂去岁月尘埃,重现诸文化真貌,畅想未来勃发。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掀起一场固本开新,生机持续的发展之路,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外延,使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他们是民族的,独特的,灿烂的,不可代替的,一旦失去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找到。只有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永远传播。本文主要对非物质体育文化壮族打榔舞的发展及文化进行探析,同时对打榔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对其当前存在的发展困惑提出理论性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与策略。
1壮族打榔舞发展历程及文化特征
1.1打榔舞起源发展
壮族野打榔舞冶在古代被称为野舂舞舞冶,也叫野打砻舞冶,是唐武德、北宋景康时期壮族先民为报答天地之神赐予的祝福,每年祈求好天气而创作的民间舞蹈。舞蹈以野榔冶为表达,以农业时代的稻米为内容,以当地的民间节日为活动时空咱2暂。它具有简约、优雅、、愉悦、休闲和娱乐的特点。在唐代,刘炜的野灵表记录冶提到了它的风俗,并被命名为春春堂。可见打榔舞悠久的历史在唐代就有,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咱3暂。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和继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专家组审核并批准了壮族舞蹈后,野打榔舞蹈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8年,广西崇左市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部分。2010年,打榔舞蹈成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榔舞以独特的民族个性和风格。不仅在广西,而且在东南亚的许多人中都有广泛的影响,对民族文化传播及文化交流也有一定帮助。现在当地开展着许多野打榔舞冶活动,组织各类比赛,正在慢慢走向大众发展,通过电视转播从而一步步使全国人民了解认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与文化涵韵。
1.2蕴含文化内涵
野打榔舞冶起初以农民耕种谷稻为原型而创作出来,慢慢成为人们劳动后闲暇时的一种娱乐项目,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后人以为这是在祈求来年的稻谷获得更好的丰收,逐渐就转化为人们祈求盼望美好生活而形成的一种项目形式,直至科技的进步、封建思想退化使很多人拿打榔舞这项运动将之转化为一种娱乐活动方式,但人们也会在祭祀祈福,辞旧迎新、祭天盼吉祥、躯妖镇邪、交友传情、结婚等重要的传统节日,以跳野打榔舞冶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咱4暂。同时,通过打榔舞比赛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交流,并有效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纠纷。
利用有组织的少数民族会议、活动和传统节日,以微妙的方式传播民族知识、政策和法规。通过打榔舞的竞争,可以形成团结、进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促进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政策,为党和政府营造良好氛围。
2打榔舞仪式活动的表现形态
2.1打榔舞道具与动作特征
打榔舞主要道具为榔和杵,都由木制成,榔为长约6m的大木槽,杵为约1m多的木杆。这是一种早期的民间工具,用于去除大米、苜蓿和糯米的壳,主要由硬木,如竹子、木头和泥制成。木槽长约2m多,高约30cm,槽壁约7cm,槽口朝上宽约50cm,榔壁各个面也有雕刻各式各样的图案纹饰,杵为一米多长,外形中间细两端粗的,上边也可以绘制美丽缤纷图案,直径约为5cm。人们穿着整齐的服装拿着木杵有节奏地敲击着榔,加上不同的舞蹈各显特色。
2.2打榔舞仪式表演内容
壮族打榔舞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姿,当打榔舞的配乐响起后,每组2人、3人、多人等,不定人数为一组,每组成人儿童,男女老少都可不同,用各种花俏有节奏的舞步结合花式的动作,或坚硬或优雅的舞蹈,每人手持1m长的木杵,有节奏地交织在钹的内壁和外壁,底部和边缘。动作开朗,力量强劲,节奏流畅。音调就像鼓咱5暂。
3存在传承问题及生存困境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困境主要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疏远了很多的传统和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导致一些民族的传统体育自动消亡咱6-7暂。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和休闲体育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使许多传统民族体育受到冷落,相比之下更缺乏竞争性。最后,相对其它民族的传统体育的发展更不被重视,例如龙舟在全国甚至国际赛场上都有很多友谊交流赛,这极大地促进中国民族龙舟体育项目更好的发展,又如在201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提到要加大武术在世界的推广力度,将推动武术尽快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打榔舞更被冷落,熟知和参与的人群数量都不容乐观。生存空间相对受到排挤,导致生存环境更为狭小,发展更局限。
3.1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首先,打榔舞这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地区农民为参与及传承的绝对主体,主体人群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较低,传承主体表现较为单一性,这与以竞技运动为职业的现代运动项目参与主体存在明显差异咱9暂。参与人群和继承这一主题将使打榔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不容乐观。其次,目前民族文化生态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表演展示为主,对于体育精神层面的需求水平较低,且打榔舞此项运动相比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些艺术色彩,但少了激烈的给人们带来冲击感的观赏度。打榔舞不像其他类型的少数民族体育比赛那样标准化和有竞争力。也没有在校园进行推广及学生课余自主组织参与的活动,造成了整个社会对此项体育项目及文化的忽视。打榔舞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相比其他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缺乏些专业的系统的管理及运作,这使得该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展示和宣传不足,导致公众对该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缺乏认识。
3.2重视申报,轻视保护
早在2007年,广西自治区的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就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经走访询问大部分广西本地人民都还了解,熟知有打榔舞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打榔舞现在的生存有很大的危机感,如若不加以重视宣传,那将慢慢及只有在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了解,甚至只有在网上可以看到有关视频,尽享了解及观赏,所以政府积极申报项目,却缺乏些更重要的宣传推广,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工作,导致早已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是一个形式的存留,并非进行自主的,积极的参与传承保护工作。这也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中同样严重的问题之一。
3.3传承人认定制度存在的缺陷
传承是有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手段之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亦是如此。如果一种文化代代相传,意味着它没有失去,没有所谓的生存危机,不用刻意地保护它。但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以无关紧要的方式发生,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舞蹈正处于这种情况的边缘。打榔舞并非那些竞技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许多体育运动不同,如龙舟、武术、绣球、槌球和鞋赛等,将被列入国家相应的体育运动会比赛,它更缺乏专业传承的参与者和科研人才,这正是制约许多以展现民族特色。生活娱乐为主要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问题。
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打榔舞这项民族体育项目在人们生活中影响大打折扣。除了缺乏自发参与外,主要继承人的缺乏流失是另一个主要原因。一方面,人们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或工作原因渐渐移居城市,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土壤。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对继承人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口头传承和个人继承的限制,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难以为继。
4壮族打榔舞保护策略与传承机制
以保护和传承为机制,加强宣传,发展民族民间文化。2005年,国务:发布了叶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曳,阐明了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和指导方针。
4.1各级政府主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优质文化的发展。更系统的策划、规划、管理、和运作,更充足的运作资金,引进更优秀的专业人群对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树立民族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为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加明确的主导作用。
4.1.1政府组织参与
首先,政府应加强从地方乡镇到省市的宣传工作,加强人们对打榔舞蹈等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考察,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要建立系统的奖惩制度,规划更好的发展模式。展示更精彩的活动来吸引群众产生更高的兴趣,对获奖的团队组织给与相应赞助及荣誉赞许。对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村庄或者个人,给予相应奖励。政府需要结合周边县市打榔舞蹈的实际情况,形成专业的打榔舞研究小组。对他们给予补助并提供全面科研环境,并对优质的创新方案团队及个人给与奖励。政府应该积极响应专业打榔舞研究组织,完善保护计划、推介优质推广机构和优中选优的能力责任人来带动发展,政府也应时常组织各村镇进行打榔舞比赛评比,优秀的单位可提供资金补助进行巡回式打榔舞表演活动,这样不仅引导人们自主参与其中还起到宣传展现民族文化个性色彩。
4.1.2专业人才引进
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待遇、环境等手段吸引相关的民族体育人才,让这些人才引进来、做的好、留得住。同时,对地方打榔舞及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给予注册,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意识。另外可引进一些当地打榔舞兴趣爱好者和积极性高的当地村民及群众参与进来,形成一个组织,促进打榔舞蹈的顺利发展。
4.2商业媒体传播
4.2.1产业开发利用
打榔舞蹈的基础是使用野榔冶作为表达的主要形式。从目前打榔舞蹈的发展来看,它仍然在当地人中非常受欢迎,即使打榔舞在当地村落变得越来越少。仅仅依靠这些村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看更好地去完善优化,进行商业式包装,推向更多的市场,更好地进行潜力挖掘,打包销售咱16暂。将打榔舞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开展旅游业,这样不仅让来自各地全国各地的游客对打榔舞有了认识,让表演者收益许多报酬补给家用,还可以与商业组织机构进行合作,不仅弘扬打榔舞特色文化,及展示交流其内涵。
4.2.2互联网+宣传
在这个互联网科技发达大时代,媒体传播是更具视觉冲击及跨地区快速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优质绿色的传播媒体,不同的网络平台及电视,参与综艺娱乐进行优势宣传。不断提高打榔舞的知名度,构建高品质的少数民族文化经济体,加强发展规划,完善总布局体系,努力使打榔舞更好地使人们所知。
4.2.3产业建设建议
打榔舞为壮族地区文化特色,结合如今热点话题野体育特色小镇冶建设来合理开发,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地理环境相结合,借鉴学习体育特色小镇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播。首先,改善当地环境,引进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学习交流市场培育。其次,了解周边差异,发现自身突出优势特点,保留原有优势特色,提升创新方案。最后,不盲目跟风,不破坏环境,不追求商业利益,不坑骗消费者,以弘扬传承文化为基本的良性发展经济。
4.3文化物质收藏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打榔舞文化相关的文物、影像记录、绘图、文物等等各方面参与的东西及历史演变进行馆藏方面的保护,重点放在民间复制的工作上。通过增加投入,建设当地打榔舞文化相关遗产作品展示场馆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对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方面进行充分利用,为打榔舞的历史背景、道具、衣着、文化、搭配歌乐等,以物、图、字、声方面的收藏、展示等提供场馆。此外,在民间活态传承方面,可对物质传承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对打榔舞文化相关的文史资料、影像、书籍资料等进行搜集和展出,使人们对打榔舞的文化历史起源、发展过程等更加了解。
4.4课堂培育弘扬
为了更好地为创造打榔舞的民族体育氛围,对不同的人群都应进行相应的辅助教育,中小学课余活动增加打榔舞的社团项目,结合课程需求引入课堂,增加这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料知识,传承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使孩子了解喜欢并积极参与,培养身心健康,提高民族意识,创新发展咱17暂。节假日设立不同年龄段孩童表演,展示才艺及学习效果,增加孩子野展示欲冶,得到野幸福感冶,使展演的同学提高信心,使观看的小朋友产生兴趣积极参与,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也可设立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打榔舞歌舞表演或比赛,及观众的知识方面的问答互动来让更多的观众也融入参与进来,不仅活跃氛围更使人们深入掌握打榔舞的知识及文化,也是对打榔舞文化的传播。是人们日渐自发的由内而外的热爱,会更好地起到对打榔舞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5结语
打榔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不仅要保护好它,更要永远地传承下去。中国现在发展正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在认知中国,学习中国文明,研究中国文化,所以我们更应保护好民族特色,展现中国文化的色彩。大国行思,取则行远,所以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应积极采取相应手段,有条不紊,从各方面进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因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和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必须好好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与传承,使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地展现给世界,并绽放中国特色的光芒。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应制定出不同的开发战略,以促进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开发和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野传承和保护、弘扬和振兴、创新和发展并举冶,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125.html
《壮族打榔舞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