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基于话语图像及大数据的审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基于话语图像及大数据的审视

发布时间:2021-03-20 15:3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是动态化的过程,要逐渐学会运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巧妙借用图像表达符号和使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信度与效度。 要将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国内话语

  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是动态化的过程,要逐渐学会运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巧妙借用图像表达符号和使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信度与效度‍‌‍‍‌‍‌‍‍‍‌‍‍‌‍‍‍‌‍‍‌‍‍‍‌‍‍‍‍‌‍‌‍‌‍‌‍‍‌‍‍‍‍‍‍‍‍‍‌‍‍‌‍‍‌‍‌‍‌‍。 要将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进行充分融合; 要传承自古以来的图像叙事方式、注意图像符号转化的具象化、界定内容呈现的图像边界、多元运用动静图像;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为爱国主义教育所提供的技术支撑、重要引擎、范式革新,并注意辨析大数据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利弊‍‌‍‍‌‍‌‍‍‍‌‍‍‌‍‍‍‌‍‍‌‍‍‍‌‍‍‍‍‌‍‌‍‌‍‌‍‍‌‍‍‍‍‍‍‍‍‍‌‍‍‌‍‍‌‍‌‍‌‍。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现代化转型; 图像; 大数据

中国农村教育

  习近平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 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 ”[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1月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并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把基本要求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全面覆盖和突出重点结合起来,遵循规律、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2]。

  作者:周晓东

  伴随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和阅读习惯,新型话语体系、图像思维、大数据精准投放等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信息获取。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顺应这种时代变化要求,在观念转变、内容转化、实践操作中进行现代化转型,学会运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巧妙借用图像表达符号和使用大数据技术手段,以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信度与效度,使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着新装”“展新颜”“添新意”“聚新力”。

  一、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话语建构

  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盛行的新时代,话语表达的方式和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爱国主义教育理应顺应这一新的趋势,传承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叙事,分析研判新时代话语表达模式,建构爱国主义教育新型话语生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彰显中国力量,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生命力。

  (一)亲和力: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融合

  爱国主义教育话语通常都通过文件、文本、条文等政治话语进行表述,带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正统性,是教育内容传达与发布的重要形式。 中国政治话语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和发起,反映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由全体成员参与交流与互动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政治目标的话语体系。 它涵盖了各种政治活动中的政治性表达与交流的话语,包括政府报告、政治会议、政治演讲、政治媒体宣传、政府各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或文件等[3]。 政治话语以严谨性、强制性的特征传递着爱国主义教育中须传达与学习的观点与内容,是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话语体系,有利于相关机构、部门、单位、党员领导干部等执行。

  但同时也要看到,政治话语的理论叙事与抽象表达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普通民众与各年龄阶段、各学历层次民众的理解与应用。 在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既要坚持政治话语的应用,更要将其转变为更加生活化、形象化、简易化的话语体系。 应注重话语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生活气息,最大限度地接近日常民众的话语表达形态,用民众“听得懂”“看得明白”“说得出”“能传播”的爱国主义话语进行交流与沟通,摒弃不分场合、不分群体的单一话语应用,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二)感染力: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融合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 ”话语体系是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逐步建立的表达与接受、解释与理解、评价与认同等多重认知关系的一种呈现,也是反映民族传统、时代精神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的学术话语是用一系列相对概念化、抽象化、学术化的语言风格来界定、描述、分析、研判带有规律性的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是结构化、系统化的一种表达。 爱国主义教育学术话语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理性、严谨性、层次性,是运用学科理论、哲理思维阐释爱国主义的深层次思考与辨析,目的在于论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

  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学术话语的构建要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角度出发,凝练体现时代标识、理论深度的学术话语体系,阐释好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魅力和生气。 同时也要看到,爱国主义教育面向群体广泛,不仅包含高知人群、青年学生,甚至于还包括广大的“网民”等各类人群,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亦要有大众话语,要紧扣时代脉搏,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话语表达方式和习惯中汲取营养,用拉家常、通俗化、流行化的话语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让他们看得懂、听得进、能理解、易接受。 爱国主义教育要将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有效结合进行表达,根据群体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进行融合,学术话语要注重话语转换与转变的“趣味性”,大众话语要借鉴学术话语的严密逻辑性,注重话语表达的科学性,以不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的感染力。

  (三)吸引力: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的融合

  教材话语是对学生及社会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话语,是经过专家学者充分研究与论证、党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充分研讨与分析而确定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学科体系与叙事表达,代表着爱国主义教育最权威、最正式的声音,传递着全面而富有逻辑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受教育者最正统的教育来源。 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由于是以表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为主,且受众主要以学生群体为主,因此在内容编排、话语表达、叙事镜像上,必须坚持严谨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内容来源主要以制度、文件、讲话等为主,要为教学者提供可资诠释与阐释的蓝本。

  教学实施者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拿来主义,而要将教材话语转换为教学话语,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特点等选择、变革合适的教学话语,将抽象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具象的、生动的、多样的话语体系,使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爱国主义教材话语的中心思想和内涵意蕴。 当然,教材话语在转换成教学话语的过程中,不能偏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而要围绕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吸引力为目标,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形神兼备”。

  (四)影响力: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的融合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面向国内,还要面向诸多在全球各地工作、生活、学习的我国各类民众,同时要展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抵制与抨击各类针对我国的不和谐声音。 因此,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将国内话语和国际话语进行融合。

  国内话语主要面向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的思想、理论、观念、价值、文化等进行话语表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话语权,将党和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自信”“五大发展理念”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及学生群体进行宣介,引导民众了解、理解主流价值观和最新理论动态,促进民众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作为重要的话语展示方向,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在世界舞台所展现的能力与水平宣传好、表达好。 爱国主义教育要传承、总结、凝练现代化的国际话语符号和表达方式,向外释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价值立场、中国良好形象、中国公正声音等,针锋相对地抵制诋毁中国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等错误观点,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阐释好“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对于世界发展所提出的中国方案,持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价值认同,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图像叙事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在信息接收与阅读时,更倾向于“读图”,视觉图像以其简明、直观、便捷、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更易被人们所接受与喜爱,也更契合人们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现代观念和生活节奏。 “读图”时代的到来,不仅使人们的认知方式、表达方式、叙事方式等发生了变化,而且对爱国主义教育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要求教育者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图像叙事的方式方法,增强“可视化”的爱国主义叙事能力和水平。

  (一)历史传承:图像叙事自古有之

  爱国主义教育的图像叙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从我国文字诞生到历朝历代传达阶级理念,图像都是其重要的载体,也是在经济基础不发达、教育基础薄弱境况中的重要选择。 像原始社会的壁画、陶器刻画与纹饰等,这些图像作为一种“图腾”和“文化符号”,都表达着原始人的生活追求和价值理念。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不计其数的雕刻、图画、壁画、瓷器图案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图像艺术作品,而诸多图像除了传达美学之外,还承载着民俗、“三纲五常”、统治阶级意志等内容,是统治者治国理政、宣传统治者意志的重要工具。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正确认知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文盲率高的情况,广泛运用海报、油画、简易图画小册子、壁画等图像载体宣传党的主张及政策,有效地凝聚了民心民力,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提高了党的认同度与支持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兴起,各类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党的政策等不断转化为图片和影像视觉作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展示、展播,增强了民众对爱国主义元素的认知力,亦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新时代,伴随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捆绑”式应用,诸如微信、QQ、微博及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爱国主义教育也越来越依赖于图像叙事,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符号具象:内容展示应势而变

  图像认知以直观的视觉和观看为核心方式,承载着教育者所要表达的价值、观点与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视域中,其即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立体化、象征化、隐喻化地进行图像叙事与表达,目的在于让观看者更快速、更准确地接受、内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提升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命感、责任感。 爱国主义的图像象征、图像叙事、图像隐喻都是以图像作为展示形式表达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内容及主流价值观,是具象化、可视化的爱国主义内容意指,是视觉化的爱国主义内容修辞外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科学化、系统化的实践活动,其内容是经过一系列论证、探讨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与抽象表达,相关的概念、要素、内容具有一定的凝练性,而爱国主义受教育者在理解相关内容时,除专业人士外,往往更容易接受感性的内容,即以图像、视频等为主体的表达方式。 教育者应通过图像转化,将抽象、复杂、深奥的理论体系变换为栩栩如生的画面体系,以易于受教育者的直接接受与认同。 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 ”[4]

  (三)界定边界:内容呈现合理选择

  爱国主义教育的图像表达是有一定边界的,并不是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都可以通过图像进行表现,也不是所有图像都具备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必须依据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情形、具体要求进行合理选择与科学转化。 其一,科学区分爱国主义教育图像与文学图像。 文学图像在创作与制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传达美学价值,传达美的意蕴,让人们提升审美情趣,理解美的意境; 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图像表达是为了让人们理解图像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爱国元素,让民众更好地受到爱国熏陶和感悟爱国内涵,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在进行相关图像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两者的不同‍‌‍‍‌‍‌‍‍‍‌‍‍‌‍‍‍‌‍‍‌‍‍‍‌‍‍‍‍‌‍‌‍‌‍‌‍‍‌‍‍‍‍‍‍‍‍‍‌‍‍‌‍‍‌‍‌‍‌‍。

  其二,科学区分爱国主义图像与自然科学图像。 自然科学图像更多的是客观表达,是为了展现客体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是帮助民众理解、吸收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其与爱国主义教育图像所表达的意义空间和价值意蕴有着本质区别。 其三,科学区别爱国主义图像与非图像表达。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否可以转化为图像表达,要依据爱国主义的具体需求和具体内容来决定,宜用图像的方可转化为图像,特别抽象或具有固定表达格式的内容则应原汁原味地予以阐述与说明,不可硬性地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全盘图像转化。

  (四)灵活掌握:动静图像多元运用

  爱国主义教育的图像叙事是动态与静态并存的形态,要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展示空间的现实进行因地制宜的宣传,最终目的是通过固定式、循环式等展示手段不断强化民众的爱国主义理念和认知。 其一,静态式爱国主义教育图像叙事,主要通过照片、海报、绘画、展板、宣传栏、雕塑、纪念馆、博物馆等固定的图像资料、历史文物等“以图叙史”“以图言理”,让民众通过观看、参观、浏览等直观的方式感受爱国主义内容。

  如2019年举行的“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就是主要运用静态图像围绕“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题,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

  其二,动态式爱国主义教育图像叙事,主要运用电视传媒、电影、短视频、动画等各种动态影像,通过场景重置、历史回顾、影像构图、人物模拟等方式展示爱国主义有关的历史、理论与思想,让人们在视觉体验中感受与体悟党的发展历史及各种主张,在沉浸中提升爱国主义感悟。 如,近年来引起巨大反响的《厉害了,我的国》《战狼2》《红海行动》等纪录片、影视作品都是通过特定事件、故事或发展现实展示中华民族的发展及强大力量,渲染的是爱国主义的强烈氛围,对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灵活运用两种图像表达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互补展示爱国主义主题。

  三、爱国主义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数据驱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都迎来了新的变革,顺应大数据趋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大数据融合,是时代所趋,亦是发展所需。 习近平在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5]。

  (一)时代衍生:大数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技术支撑

  大数据作为新时期一种新的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与精准预测的工具,具有着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和能力,大、全、多、快是其基本特征,其能够将互联网环境中产生的海量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根据使用者的特殊需求进行快速而精确的分析与判断,分析结果可以作为使用者进行政策制定、措施实施、行动推进的重要依据。 大数据作为一套依托信息网络而生的技术体系,将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等转化为特定的数据系统,造就了人的新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在当代网民数量暴增和人们对于互联网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中,大数据亦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而大数据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其精准预测能力,其通过对抓取的海量数据依据痕迹、因果关系、关联度等多维度特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掌握特定事项的内在规律与本质,从而进行规律性、前瞻性的预测与预判,为精准政策制定和内容投放奠定倾向性的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新的资源、新的工具、新的思维的功能与作用,充分借助大数据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的数据资源、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发展空间,有针对性地与其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的驱动能力和预测能力,更加精准而富有成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重要引擎:大数据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鲜活力

  爱国主义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将教育内容转化为民众的实际爱国行为和实践,是从其思想深处进行爱国理论的宣传、内化与转化,促进爱国主义理念常态性固化。 而爱国主义氛围与行为的彰显是通过民众的每一个具体的行动汇聚而来的。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参与网络事件、发表网络言论、浏览网络信息、评论网络舆论的过程中,都会留下特定的痕迹和数据,而这些痕迹与数据是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抓取、集聚、分析、研判的,通过大数据关联性的分析,不仅可全貌式描述出人们的爱国主义形势与趋势,还可针对特定群体或对象进行个性化的精准判断。

  可以说,大数据为精准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掌握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和把握人们的爱国主义进展路线与趋向提供了重要引擎。 同时,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大数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亦显得非常必要。 在当前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网络之中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和非理性信息,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夹杂着诸多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和思想,并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态势,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借助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不断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宣传与推广,针锋相对地驳斥、纠正错误思想与言论,提高爱国声音发布的精准性。

  (三)范式革新:大数据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全面改革

  大数据不仅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便捷性和精准性,而且驱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新的变革。 其一,变革爱国主义教育思维。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工具,亦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民众身处大数据环境中,必须逐渐形成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合,推动了教育者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形成对比、细分、溯源、相关、假设、逆向、演绎、归纳等各类思维,使得教育过程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从而能够在海量的教育信息中实现全局性与局部性爱国主义教育信息的监测、分析与预判,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联通。 其二,变革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大数据作为智能化工具,其所具有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研判与预测等特点使得原来传统“点对面”“一对众”的爱国主义模糊性教育转变为精准而更富有成效的教育,教育对象分众式、个性化,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区分性投放,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方法上的变革均得益于大数据的作用和特性,亦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提升。 其三,变革爱国主义教育评价。 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主要以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开展,样本性明显,而大数据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评价具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和作用,能够动态性监测爱国主义教育数据信息,及时调整爱国主义教育政策与策略。

  (四)辩证认知:正确看待大数据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利弊

  大数据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现代化的发展机遇是毋容置疑的,其提供的客观数据与分析能力具有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为教育者精准有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可能。 但同时也要看到,爱国主义教育毕竟是面向人的教育,不能过度依赖大数据的资源属性而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律与准则,不能纯粹依靠大数据的技术赋权而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属性与关怀,因时、因地、因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主流。 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终极性是“不变”的,大数据只是为其提供了“变”的形式与方式,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与发展,从本质上讲,其是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提供外延支撑服务的。

  教育论文范例: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在大数据驱动过程中,教育者要具有辨析的思维和理性的头脑,要防止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数据滥用和越界使用。 这是因为当前大数据在我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其权利边界仍不明晰,使用者在数据的抓取、挖掘与利用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有关大数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切实防止违法、违规数据的应用。 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大数据运用要防止数据崇拜和数据异化,切勿单纯依靠大数据得出相关结论,因民众的爱国情感、思想、意志等是软性思维,存在着难以量化的内容,在利用大数据的过程中亦要综合研判和主观判断,否则容易发生违背客观实际的情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5-12-31(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J].中国农村教育,2019(34)∶4-8.

  [3]张胜利,丁晓强.文风与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构建[J].深圳社会科学,2019(1)∶5-11+15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324.html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基于话语图像及大数据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