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多尺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13 16:3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从区域省域地(市)3个空间尺度入手,分析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开发区总体上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但东中西部差异巨大,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占据地区主导地位。②

  摘要:从“区域−省域−地(市)”3个空间尺度入手,分析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开发区总体上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但东中西部差异巨大,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占据地区主导地位。②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随尺度缩小而扩大,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其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同时,开发区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市)尺度强于省域尺度。③产业属性对开发区产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影响巨大。在省域尺度,空间依赖性最强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与其他类型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特征突出;在地(市)尺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表现靓丽。因此,在省级层面上应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在地(市)级层面上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

  关键词:开发区;产业协同集聚;产业集群;多尺度;空间依赖;双变量Moran’sI

开发区产业聚集

  开发区已成为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集聚空间和生产功能区[1],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2]。《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下称“目录”)显示,中国拥有各类国家级开发区500多个、省级开发区1991个。2017年,219家国家经开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的生产总值高达186600亿元,占全国GDP的22.54%,而其面积仅占全国的0.045%,成绩斐然。

  经济论文范例:雄安新区金融创新与流通产业协同发展

  然而,中国开发区仍存在产业集群培育不足、空间开发失序、政策依赖过强等问题[2,3],与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发区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示范区[4]、区域高质量发展引领者[5]的期待仍有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开发区产业(协同)集聚特征。

  产业集聚是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①产业集聚具有空间尺度效应。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对产业集聚开展较多的研究[6];范剑勇等从空间尺度入手,将产业集聚分为大地理范围产业集聚和小地理范围产业集聚,二者的集聚动力机制存在显著差异[7]。②产业集聚因产业类型不同而异。Fan等发现,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8],而资源型产集聚度较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度较高[9]。③产业之间协同集聚(共聚)效应明显。

  1997年,Ellison和Glaeser提出了产业间协同集聚“Co-agglomeration”概念,将研究的重点从单一的产业集聚扩展到多产业间的协同共聚[10,11]。国内学者也分别从城市群[12]、省域[13]和地(市)[14]层面入手,对产业间协同共聚格局展开了研究,发现中国产业间普遍存在协同共聚现象。不同空间尺度、不同产业门类,其产业间协同共聚特征明显不同。在区县尺度上,产业更倾向于跨行业间多样化共聚,而不是同一个产业下属相邻产业之间共聚[15]。相关产业集聚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及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但从总体上看,迄今为止对开发区层面产业集聚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①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6~18]、科学园区[19~21]为重点,开展了单个或一类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分析,对全国多类开发区产业的综合分析不足[2,22,23];②对区域间、开发区与产业集群、城市群之间产业互动关注较多[1,24],对开发区之间产业联动关注较少;③对同一空间尺度的产业集聚研究较多,对不同空间尺度开发区产业协同研究较少。

  基于此,本文拟从“区域−省域−地(市)”3个空间尺度入手,借助区位熵、变异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定量方法,分析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产业(协同)集聚特征,进而勾勒中国开发区的“产业地图”,旨在能够对以往产业集聚研究形成有益的补充,同时为中国开发区体系的空间组织优化、产业集群建设提供理论解释和决策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公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未包括港澳台数据),该目录是目前研究中国开发区发展最为权威的数据来源。为保证数据的统一性和可靠性,笔者对相关数据进行了预处理:①删除了目录中的“其他类型开发区”,保留了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经济合作区。②借助百度地图API和ArcGIS软件,对所有开发区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从而得到包含2527个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目录中公布的开发区主导产业统计口径不一致,笔者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201710/t20171012_1541679.html)和其他学者处理办法[2,3,16],笔者选取每个开发区排名前3的主导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人工的方式逐一标准化并细分为15个小类,共计6810个产业。其中,将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纸塑胶行业、木材家具归并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矿产金属加工、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电力能源、商贸物流划归并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归并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然后,按照产业能级从低到高将15类产业合并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

  1.2研究方法区位熵和变异系数(CV)是计算区域专业化、差异化的常用方法。区位熵的计算方法参见文献[2]。变异系数的优势在于能消除统计数据因量纲差异所造成的误差,从而客观反映变量之间的实际差异,计算方法参见文献[25]。空间自相关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产业集聚或协同集聚的研究之中。空间自相关论者认为,处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地理要素某一属性值间存在着统计相关性,距离越近的2个值间相关性越大。

  全局Moran’sI指数可以用来表征不同邻接或邻近空间单元之间的空间依赖或空间关联性;另外,上述Moran’sI指数所描述的地理要素只有一个变量,而基于双变量的Moran’sI(BivariateMoran’sI)在描述2个地理要素的协同集聚方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计算方法参见文献[26]。2开发区产业的多尺度集聚中国开发区支柱产业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从产业数量来看,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依次递减,分别为3439个、1750个和1621个,其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高达50.50%。

  3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本文从“区域−省域−地(市)”三大空间尺度入手,分析了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的(协同)集聚格局。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开发区不同行业地位和分布不同。技术密集型占比超过50%,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相当,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优势明显。空间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型产业为主;中部地区分别以农副产品、纺织服装、木材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西部地区则以矿产金属加工、石油化工、建筑建材和电力能源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2)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随尺度缩小而增大,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开发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在省域和地(市)尺度,开发区产业集聚度呈现“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特点。同时,开发区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地(市)尺度强于省域尺度:省域尺度,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依赖性最强,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的Moran’sI大于0.40;地(市)尺度,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强烈的空间关联性,Moran’sI值达到0.42,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的Moran’sI大于0.3。从地(市)尺度看,75.06%的开发区产业集中于19个城市群内,东北、西南、西北地区集聚度尤为突出。

  3)产业属性对开发区的产业协同集聚有较大影响。省域尺度,资本与劳动密集型、技术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间的协同效应突出,其中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与其他类型产业存在广泛的协同集聚关系,而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替代;地(市)尺度,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协同集聚度有所下降,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空间协同集聚程度较高。

  3.2 政策启示

  1)选择适宜的空间尺度培育产业集群。开发区产业集聚程度受空间尺度与行业属性的深刻影响,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与其他行业在省域尺度上存在密切的协同集聚关系,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在地(市)尺度上集聚程度高。也就是说,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产业集群最好布局在省级层面,并基于省际间的产业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产业集群最好布局在地(市)级层面,同时基于地(市)单元关联产业的协同共聚,打造相应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2)根据地域特色重点支持不同类型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在西部边境地区,应重点支持以商贸物流、产品加工为主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在中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应发挥地域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电力能源、建筑建材等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应重点支持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高新区/经开区和区位优势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唐承丽,吴艳,周国华.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互动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地理研究,2018,37(2):292-306.

  [TangChengli,WuYan,ZhouGuohua.Researchontheinteractivedevelopmentofurbanagglomeration,industrialclusteranddevelopmentzone:AcasestudyofChangshaZhuzhou-Xiangtanurbanagglomeration.GeographicalResearch,2018,37(2):292-306.][1][2][3]

  胡森林,曾刚,滕堂伟,等.长江经济带产业的集聚与演化—基于开发区的视角[J].地理研究,2020,39(3):611-626.

  [HuSenlin,ZengGang,TengTangweietal.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evolution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Fromtheperspectiveofdevelopmentzone.GeographicalResearch,2020,39(3):611-626.]杨宇.开发区:东北新成长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YangYu.Developmentzone:NewgrowthspaceinNortheastChina.Beijing:SciencePress,2019.]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R/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25/content_9092.htm,2014-09-25.

  [TheStateCouncil.Guidanceofthestatecouncilon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relyingonthegoldenwaterway.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25/content_9092.htm,2014-09-25.]

  作者:胡森林1,曾刚1,刘海猛2,庄良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395.html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