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城镇郊区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郊区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08 17:0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农民的务农与务工行为选择是深层次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城镇郊区农民群体所处区域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其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异质性。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各乡镇郊区农民群体为

  摘要:农民的务农与务工行为选择是深层次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城镇郊区农民群体所处区域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其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异质性。本文以四川省崇州市各乡镇郊区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调查研究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其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已经不再是影响农民务农或务工行为选择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而性别、婚姻、健康与消费状况等个人因素和耕地、家庭经济地位等家庭因素则对其行为选择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进而从行为选择的引导机制、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角度提出引导城郊农民进行恰当行为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城镇郊区农民;行为选择;Heckman两阶段模型

农民工

  农民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的选择更是关系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关键。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加速转移以及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我国人多地少、粮食供需缺口大、消费品种多,但粮食生产增速减缓、农村耕地大量荒芜、农村空心化、“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论文范例: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困境及解决路径

  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我国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66384万t,比2018年增产0.9%,但粮食种植面积却比2018年减少97万hm2,虽然其中的原因多样,但当前部分农村居民虽户籍在农村,却“身不在农”、且“志不在农”也是导致上述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城镇郊区等区域而言,出于未来发展便利性、经济收入、受教育需求等多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城镇郊区农民在务农的选择之外更倾向于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等,务农人口数量大幅度缩减。此外,农民种粮收益较低,各级地方政府难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农民务农行为选择,进而加剧粮食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尤其是城镇郊区农民也正加速向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转移,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扩大,又势必进一步挤占城郊农村与农业发展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此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若不能紧跟其人口增速做出调整与改善,还势必给城市发展带来一系列“城市病”,从而形成城乡多种问题并存的局面,因此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制定人口迁移(城乡迁移)引导政策,将是推动这一战略成功实施的重点[1],而理解迁移主体的行为动机和影响因素将是实现有效引导的前提。我国当前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农村发展中的“空心化”问题、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问题等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但是从农民的行为选择角度而言,农民的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被认为是影响、乃至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症结之一。在农民的务农或务工行为选择研究中,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一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问题。如已有研究认为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都是影响农民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且相较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2]。而在农民务农行为选择研究中,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可替代收入渠道的缺乏往往是农村居民选择务农的关键原因[3]。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生代农民”的出现和成长,务农动力、机会成本、文化歧视和规模化经营障碍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的行为选择更具有显著影响[4];且新生代农民在教育水平提高和务工经验弱化的情况下,其工作更换频率却高于一般水平[5];而在影响农村居民务工或务农行为选择的外在因素中,更为突出的是乡村社区治理环境对其务农决策的显著影响[6]。此外,地区差异性是会影响农民务农机会成本和积极性的。有研究发现劳动力有效劳动日存在着地区差异性,这是农民务农存在机会成本损失的重要根源,但也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务农不一定有机会成本损失[7]。

  另外,也有研究提出在农村集体的所有权主体身份未能得到体现的地区农民务农积极性较低[8]。在政策性因素等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户的务农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9]。而在针对具体区域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农民务工或务农行为选择的个人与家庭因素中,影响程度最高的是受教育程度,并从内生变量分析中得出农业补贴政策对务农具有积极效应[10]。但是现有研究也表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也可能导致农业政策等影响因素的适用度存在一定差异。故而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民的务农与务工行为的选择的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进行讨论。

  在对不同区域的农民的务农与务工行为选择相关研究中,对于城镇郊区农民这一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的关注相对有限,这其中既有城镇化进程中城郊农民“准市民”化发展特征的影响,也有这一群体的数量相对有限的影响。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城镇郊区农民群体的数量规模与行为倾向等势必随之发生改变,关注城郊农民群体自身及其直接关联因素将有利于促使人口迁移(乡城迁移)从政策性行为向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社会主动变迁行为转变。此外,对其行为选择的关注将有助于识别和理解我国城乡发展进程中的演化性问题,并对更深入地认识前述的农业生产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有所帮助。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选择

  如前所述,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以及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的“城市病”等发展问题时,认识和理解农村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对于关注相对较少的城镇郊区农民群体的行为选择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该类问题。四川省成都市所辖的崇州市是成都市域13个市县中农村空心化较为严重的地区,2018年初全市农村人口为45.01万人,占全市总人数的2/3,男女比例为0.996∶1,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数的20%,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足10万人,区域第一产业增加值仅36.2亿元,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比仅12.1%,产业贡献率只有7.1%。

  作为成都市域范围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该区域的城镇化进程较快,农民、尤其是市辖各城镇郊区的农民多以去外省或本地的成都市务工或经商,农村劳动力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农村空心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基于此,本文选择崇州市及所辖城镇周边郊区为研究区域,以崇州市郊区乡镇随机抽取的130名农村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地农民务工或务农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崇州市城镇郊区农民的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问卷调查中,对抽取的130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被调查对象的个人及家庭特征、在外打工的状况(针对在外打工者)、生活状况、对农业的了解等多方面因素的基本信息。

  在调查实施中,首先对样本区域中的元通镇与观胜镇两地进行了试测,调查发现,由于崇州市农村居民留守老人及儿童较多,“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农民的土地多被外来生产者承包,用于经济作物生产,以林业、草皮、水果产业为主,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较少。由于当地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员多为留守老人,农产品产量较少,且大部分用于家庭消耗,几乎没有农民进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出售。进而,为了更加全面地探析该区域农民务农或务工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对原有问卷内容及发放方式进行调整,主要针对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生活状态等因素进行调查。

  问卷的发放主要集中于观胜镇、元通镇以及怀远镇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城镇郊区,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农民外出打工现象较为明显,农业产出均为自用,这虽减少了居民食物消费支出,但也不能促使农民收入增加。调查时间集中在2019年2—3月期间,该阶段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均回归家庭,调研数据可靠性相对较高。

  最终,在去除具有明显异常值和重复样本之后,共选取124个有效样本,问卷有效率95.38%,其中外出务工样本为106个,务农样本为18个。经检验,本次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1,KMO值为0.77,且通过Bartlett’s球状检验(P<0.01),故而该问卷具有一定的信效度,可以进行后续研究。为方便后续的实证处理和分析,文章将调查获取的变量进行简单的命名(拼音首字母大写),并将问卷中相关变量对应的不能量化的选项或答案进行赋值。

  (三)模型选择

  基于已有研究[10],本文采取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调查样本进行数据分析。Heckman两阶段模型是解决选择性偏差问题的典型模型,相较于用简单二元选择或多元选择模型,由于调查样本中务农的劳动力是存在的,并不能直接删除分析,以保证得出结论具有随机性。针对城镇郊区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在运用Heckman二阶段模型进行分析中,分两阶段进行。

  首先,将研究样本中农民务农或务工选择状况作为第一阶段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农民务农务工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解决样本的偏差问题,即建立第一阶段的行为选择模型;其次,建立以工资收入(SR)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线性估计模型,即建立第二阶段的工资方程模型,进一步识别行为选择基础上各因素对行为选择带来的收入的持续性影响。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初步整理,从总体上可以发现,不同行为选择的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均较为协调;务工与务农居民平均年龄差距较大,务工者年龄明显低于务农者;较之务农者,务工者中已婚人群比重略低;从个人受教育水平可以看出,务工者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务农者;务农者与务工者的身体状况相比,均值偏低,务农者健康支出均值相对较高;在耕地拥有情况中,有耕地的家庭居多,但相较而言,务农者拥有耕地的情况高于务工者;在家庭最高受教育年限方面,务农与务工均为14年,表明调查对象中有大学生(含大专)的家庭占绝大部分;此外,在经济地位方面,无论是外出务工者还是在家务农者,其家庭整体经济地位均处一般水平。

  在具体因素中,土地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等的改变,城镇郊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重视并不如既往。在调查中发现,当地农民的行为选择呈现显著倾向务工的趋势,而在众多的可能原因中,土地、尤其是耕地的拥有数量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将近70%的被调查者家庭是有耕地的,但是真正在进行种植性生产的仅有30%,其余40%都将土地出租(流转)。

  在对其行为选择、年龄与耕作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后可以发现,进行实际种植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年龄处于45岁以上的超过80%,表明当地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大多属于年长劳动者。而在拥有耕地且进行务工选择的被调查者中,各年龄段拥有农业种植经历的劳动力不到40%。农业种植生产收入与务工收入的差距也可能是影响城郊农民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根据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与务农农民的收入(种植等收入,本文统称为工资收入)对比和差距可以发现,农民务农收入基本为零,这是因为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城郊区域仅有少数农民会将种植的农产品进行销售,大多数属于自给自足,且绝大多数的农民仍需购买粮食以满足自身及家庭生活需要。

  此外,在其他可能影响城镇郊区农民行为选择的直接因素调查发现,在务农行为选择者中,有超过65%的被访者认为现在的农业相关税费减免较好,且有超过66%的受访者认为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是利好的,且大多数务农劳动者对目前从事农业劳动较为满意,并且希望进一步获得农业补贴政策的扶持,其不选择务工的原因主要是年龄较大和工作时间不自由。

  而在务工行为选择者中,可以发现有30%以上是由务农转型为务工的,有将近40%是接触过农业劳动的,仅有不足20%的受访者没有农业生产经历,且其中有超过60%的劳动力是属于无耕地家庭。进一步,对于务工者不选择务农的原因主要集中于: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偏低,志不在农,缺乏务农积极性;家中耕地较少,务农前景堪忧;农村发展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更倾向于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

  (二) 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分析

  本文运用Eviews10对调查数据进行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在运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之前,需要先进行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以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根据相关性检验结果,可以发现除却婚姻与年龄(r=0.82)、教育水平与年龄(r=0.75)、教育水平与婚姻变量(r=0.74)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之外,其他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均较低(r<0.7),故而本研究中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直接进行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数据处理。分析的第一阶段是对被调查农民务工行为选择进行处理,第二阶段是对工资收入进行简单多元线性处理,进一步得出影响农民行为的主要因素。根据模型条件,获取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结果的LR值为17.05,在10%的水平下是具有显著性,模型结果有效。通过第一次Heckman两阶段模型检验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环境发展变化,崇州市农民外出务工行为较为普遍。

  性别这一因素在农民务农或务工的行为选择中,对选择方程和工资方程的影响均不具备显著性,这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女性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男女在务农或务工的行为选择上基本无差别;婚姻状况在工资方程中作用不显著,但在选择方程中影响显著,说明劳动者是否结婚对于工资收入影响较小,但对于务工或务农行为选择有一定影响;劳动者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的整体文化水平对农民务农或务工的行为选择均不具备显著性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被调查者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研究区域劳动者的整体文化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程度不再是影响当地农民务农或务工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个人消费支出在选择方程中不显著,表明样本地区的城郊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已经逐步接近城市消费水平,不再是农民务农或务工行为选择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分析主要变量的可能影响,在删除无显著性变量(即P值大于10%的解释变量)后,再次进行回归,得出修正后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修正后的Heckman两阶段模型回归结果,各解释变量在10%水平下对被解释变量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在行为选择方程中,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中均显著性影响。在个人因素中,婚姻状况对农民务工行为选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对行为选择影响程度最高,表明已婚农民相比较于未婚农民更愿意外出打工,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婚姻家庭生活消费使得农民经济负担增加,推动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健康状况与农民务工的行为选择呈正相关关系,健康程度高的农民越倾向于外出打工,健康程度和年龄呈负相关关系,身体素质较低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较为困难,不易被雇主雇佣。

  年龄对农民务工的行为选择有显著负向影响,主观方面,年龄较大者思想较为保守,不愿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客观方面,年龄较大农民由于劳动能力相较于青壮年劳动力偏低,雇佣需求小,所以年龄越大选择务工行为越低;在健康支出方面,支出越高则表明该调查对象家庭的健康水平越低,选择外出务工的可能性也越小。而在在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地位的高低对农民务工选择存在正向影响,农民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农民务工行为选择意愿更高,务工经济收入高于务农经济收入是调查区域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家庭耕地情况与农民务工是负相关性,相较于无耕地的农民,有耕地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的概率更小。

  三、结论和建议

  (一)基本结论

  在以成都市所辖崇州市城郊几个主要乡镇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该区域农村空心化情况较为严重,青壮年务农动机不足,务农的劳动力多以45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为主;农村小规模种植自给自足情况较为普遍,粮食主要以购买为主,进而导致区域内粮食购买量逐年增长;区域土地70%耕地用于出租,且以种植水果和观赏性农业产业(草皮、桂花等)为主,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较少。

  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农民务工意愿多强于务农意愿,多认为从事农业生产收入偏低而志不在农,认为家中耕地较少,务农前景堪忧,且主观认为农村发展与城市相比较为落后,更倾向于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进一步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影响城郊农民行为选择的个人和家庭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个人状况因素中,婚姻、年龄、健康状况以及消费支出从不同的层面对农民务农或务工行为选择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婚后的农民家庭压力较大,已婚农民选择务工意愿较高;年龄、健康程度也是影响农民务农务工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务工劳动力相对于务农劳动力较为年轻、健康;家庭因素中,家庭地位与耕地状况也是对农民行为选择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务工劳动者的家庭经济地位较高;有耕地的家庭相对与无耕地家庭选择外出务工的意愿较小。此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迅速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农产品生产效率降低,农业收入下降,城乡发展的差距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城郊农民务农行为的选择倾向。

  [参考文献]

  [1]付振奇,陈淑云,洪建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基于全国28个省份农民个体行为决策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56(5): 45. DOI:10.3969/j.issn.1000-2456.2017.05.006.

  [2]刘庆宝,陈杭,吴海涛,等.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3(8):52. DOI:10.13246/j.cnki.jae.2013.08.008.

  [3]谢秋山,马润生.可替代收入渠道、家庭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居民务农务工选择[J].人口与经济,2013(3): 90.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3.03.012.

  [4]韩占兵.“新生代农民”分层次务农意愿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 2014, 28(2): 34. 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4.02.008.

  [5]钟甫宁,陈奕山.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与初次外出务工的职业选择:关于新生代农民工“摩擦性失业”的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14(3): 2.

  [6]徐水源,宋月萍,谢卓树.中国农业生产会后继无人么: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村人口务农状况考察[J].人口与发展, 2016, 22(3): 63. DOI:10.3969/j.issn.1674-1668.2016.03.011.

  作者:贺林均,伍 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576.html

《城镇郊区农民务工与务农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