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珠海中西文化融合研究近代珠海籍历史人物与中西文化教育探讨

珠海中西文化融合研究近代珠海籍历史人物与中西文化教育探讨

发布时间:2021-07-30 16:1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内容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地方历史研究中,中西文化融合是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珠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从城市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其中关于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领域。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融合;珠海历

  【内容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地方历史研究中,中西文化融合是社会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珠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从城市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其中关于中西文化融合的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领域。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融合;珠海历史;教育史

中西文化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随着帝国主义侵略殖民活动的入侵不仅从物质层面上,也在精神领域中给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都带来了极其巨大的冲击,珠海作为最早与西方文化产生碰撞的中国沿海城市之一,受到中西方的文化影响都可说是十分巨大。这种影响决定了珠海的过去,也必然影响到珠海未来的城市发展潜力。因此作为旅游城市的珠海,进一步挖掘本地已经拥有的文化内涵,将其推进到整个地方文化的影响研究领域,毫无疑问能成为城市整体形象上的一个亮点,对于提升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乃至对国际上的正面形象塑造都有所帮助。

  任何城市在当代人类社会想要争取到更多的投资机会,吸引到更多的注意力与目光,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城市建设形成所谓越好的城市越吸引人才聚集,人才聚集越多促进城市越好的良性循环,都需要有其自身独一无二的,不可取代的特色与定位。参考国内传统的“北上广”概念,每一个超一线城市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更上层楼的放眼全球,都有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支撑起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立足于城市发展研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研究珠海自身特色,考虑到城市本身中西文化融合和历史人物的特点,从珠海籍历史人物与近代教育发展方面着手是一个较为精准的切入点。

  一、珠海中西文化交流的教育史研究基础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与交流一直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作为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之一,在近代历史中受到来自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在不断地摩擦与妥协中,“西学东渐”逐渐成为文化交流中最迫切的需求。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过程中,珠海作为沿海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沉淀和研究基础,有以容闳为代表的留美幼童群体为代表的一群历史人物,这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力以教育业和中国的近代化为核心而展开。目前,国内外关于珠海本地中西文化融合在教育方面影响研究的相关探索还处于摸索阶段,常见的研究多集中于广义范围的中西文化融合或者留学研究,缺乏对具体地方,尤其是珠海这样相对处于二线的沿海城市其所受影响的详细研究,而国外内容则多涉及留学史及教育史,研究对象较为宏观但成果非常丰富。

  总体上来说,可作为珠海本地文化交流研究参考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近代留学史与教育史;二是以容闳研究为首的留美幼童研究。留学史和教育史部分中,经过文献整理可以笼统的概括其中几部相对重要的著作,如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著作。书中记载了大量的史实资料,也为后续学者进行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也有瞿立鹤所著《清末留学教育》、林子勋所著《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这两本著作都把研究主题落在了派遣留学生前往海外的背后动机、经费的主要来源和如何管理留学生方面。进入到20世纪左右的新一代研究成果中,田正平所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一书选择把教育问题和留学生问题放在一起进行关联研究,并提出这两者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容闳研究为首的留美幼童研究可说是关于珠海在中西文化交流教育史中的核心部分。

  容闳,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又作纯父、纯圃、淳甫、春浦、纯斋等),出生于1828年11月17日,家境贫寒,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人。1835年起于当地基督教教会所开设的教会学堂进行学习,1840年从原学校毕业后进入马礼逊学校继续就读。由于个性勤勉,学习优异,于1847年随外国教师赴美,1854年成为第一个毕业于耶鲁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的容闳并未在美国停留多久就决定在1855年回国。

  归国后的容闳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了探索如何寻求强国之法上,并将其作为毕生理想。从他后来的一系列活动来看,可以说容闳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在舒新城所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中,详细描述了清王朝第一批公费留美幼童赴美前后的具体情况,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在范文澜所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中,将容闳誉为中国改良主义的创始人,这也凸显出了容闳作为近代知名人物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

  改革开放后,在容闳的故乡———珠海曾先后召开多次关于容闳的学术研讨会,主办了数次主题为“容闳与中国近代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2004年11月珠海再次召开了专题学术研讨会,即纪念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150周年暨“容闳与科教兴国”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上的研究成果汇总后,出版了两部论文集,文中均对容闳的历史贡献有极高评价。关于容闳的研究著作中可大致划分出两种主流的研究主题。

  一是中美文化的互相影响。章开沉所著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耶鲁馆藏容阂档案简介》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从后世来看容闳的贡献似乎都集中于如何在中国引入西方文化,但从著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他也在同时尽其所能地向西方社会推广与传播中国文化。冀满红和周山仁则尝试在《容闳与近代“西学东渐”》中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容闳极力推进中国近代化事业进行了分析。二是容闳和中外文化交流。李喜所所著的《容闳与中美文化的沟通》一书中,从文化沟通的角度对容闳进行了详细论述。

  文中提出容闳从小在中国接受了西式教育的特殊经历,使他在沟通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的西方文化上具有足够的基础,而留学教育计划正是他个人主张的核心体现。这一类的观点在许多同类著作中都可有所发现。以上两类的研究基本上都有对容闳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建树进行探索,各有侧重。而把重点落在留美幼童本身(留美幼童因容闳出身和沿海关口影响的关系,大多来自于广东各地区,尤其以珠海籍幼童居多)的研究主要是南开大学李喜所领衔的中国留学史研究队伍,以留学生和文化交流为主题,所出版的一系列相关书籍。其中《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同样将重点落在了数次留美幼童活动的史实记述上。

  《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则另辟蹊径,选择将研究角度更多的集中在来自中国的幼童们出现的文化冲突与交流上,并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加以阐述,对容闳的贡献也进行了相关论述。而另一本《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则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留美幼童出国后,由于自身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背景,而在美国留学过程中全面面临文化冲突的问题。可以说这一系列书籍能够相对方便且详细地帮助研究者对当时的整个幼童留美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在外国文化交流研究领域中,容闳与留美幼童并不属于热门话题,研究成果较为稀少。来自美国的研究者拉法吉所著的《中国幼童留美史》(china’sfirsthundred),出版于1942年。

  是同领域中研究留美幼童的重要参考资料,书中经过大量的专业考证,对容闳在促成幼童留美事件中的作用做了详细论述,并也记载和总结了数次幼童留美的生活情况,以及留学生的归国贡献。诸多外文研究资料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学东渐记》(mylifeinchinaandAmerica),这本书并非外国学者所著,而是容闳在1909年所著的回忆录,以外文出版,可说是由本人亲述的第一手资料。容尚谦所著《中国的教育使命及影响》(ChineseEducationalmissionanditsInfluence)作者本人亦是当年的赴美幼童之一。

  该文发表于1936年。文中通过作者亲身经历,详细记述了留美幼童的情况,及这些幼童归国之后所产生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容尚谦也是容闳的同族,同为珠海南屏人。他本人在归国之后虽未投身教育事业,但作为留美幼童的一员,在后来的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表现出色,后任京奉铁路交通经理,为我国建设事业作出了诸多努力和贡献,也留下了许多关于留学相关的著作,如《中国近代早期留美学生小传》《留美幼童和它的影响》等。以上研究可证明,珠海本地在中西文化交流的教育史研究上有充分的基础研究条件。

  二、珠海中西文化融合的社会史研究基础

  在整个近现代史中,澳门作为最早被外国人占据的地区,一直以来都可说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核心区域。无论在华洋共处分治时期还是在葡国殖民政府全面统治时期,其文化开放程度均处于极高水平。在澳门,可以看到来自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融合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珠海本地的发展与隔壁澳门紧密关联在一起,且其地理位置极其接近,故此两地于民间文化交流上几乎可算为同一地区,因此要论述珠海在中西文化融合上的表现,不妨兼论珠澳两地的相关研究。最早一批到达中国沿海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身为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的第一批从事传教的宗教人士,同时也是第一位主动接受中国文化教育并从学术上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他自称“西方僧侣”,通过这种本土化的自我介绍融入中国普通民众,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使用汉语进行重新论述,客观上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他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也同时在中国传播了当时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利玛窦于1582年8月7日抵达澳门后,至1590年前往韶州(即现在的广东韶关),其中8年时间内均于珠海澳门地区活动,也因此可说是促进了珠澳地区本地居民对于西方文明了解的第一步,具体详细的情形于他本人的日记,即著名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可以说,从16世纪中叶,利玛窦来华时期开始,珠澳地区成为了输入西方文化与输出中国文化方面的第一道大门。西方文化通过港珠澳地区向中国内地的传播有两个途径,即一方面通过广州再幅射到国内其它地方,另一方面直接把西方文化幅射到国内。这两种形式都对近代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介主要集中核心区的珠海,在传播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了双方的影响,也无形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地方文化。

  文化艺术论文:当代舞剧《竹梦》的中西文化融合

  三、珠海中西文化融合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迅速崛起的时期,文化竞争力亟需提升。研究中西文化融合并不是为了只着眼于过去的历史,而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本身究竟有哪些优势,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直面这一问题,从珠海这一极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出发,可以借此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对于整个文化战略方向起到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容闳.西学东渐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李喜所.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李任欣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747.html

《珠海中西文化融合研究近代珠海籍历史人物与中西文化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