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审美价值研究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审美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7:05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 要】钢琴艺术出现并兴起于欧洲,后来随着国家间的音乐交流踏入中国。 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长河中,音乐家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音乐家们吸取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结合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音乐元

  【摘 要】钢琴艺术出现并兴起于欧洲,后来随着国家间的音乐交流踏入中国‍‌‍‍‌‍‌‍‍‍‌‍‍‌‍‍‍‌‍‍‌‍‍‍‌‍‍‍‍‌‍‌‍‌‍‌‍‍‌‍‍‍‍‍‍‍‍‍‌‍‍‌‍‍‌‍‌‍‌‍。 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长河中,音乐家们不断创作出优秀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音乐家们吸取西洋音乐创作技法,结合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音乐元素创编而成的钢琴曲,保留着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精髓。 本文对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论述其对钢琴审美价值的拓展,以便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能有更为深入的内涵性理解和风格性把握。

  【关键词】《平湖秋月》; 改编; 审美; 内涵

钢琴教育

  陈培勋,中国当代的钢琴教育家、作曲家,他所改编的众多曲目为中国钢琴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它改编自我国乐坛上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吕文成先生所创作的器乐曲《醉太平》。 原曲是一首器乐曲,曲调灵透柔和,极具广东风味,常常以器乐合奏的形式进行表演,参奏乐器有扬琴、洞箫、高胡、筝等。 陈培勋先生的改编通过钢琴温润晶莹的音色,对旖旎缱绻的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温婉夜景进行传神的描绘,呈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的西湖月夜图。 此曲的改编,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不仅对原器乐曲《醉太平》的内在气质与神韵有很大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

  钢琴论文范例: 针对小学生钢琴学习中的经验分享

  一、中西合璧——融合美

  钢琴曲《平湖秋月》中审美观念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外融合、传统与创新融合两个方面。

  从形式上来看,经作者加工而成的钢琴曲《平湖秋月》相较原曲《醉太平》的单声部旋律线条而言,音乐织体大为丰富,这是作者基于钢琴这件乐器可以完整地表现多声部音乐特点这一优势所做的改编。 如此一来,借助西方的钢琴来展现中国的民族音乐,用其清透、干净的音色来表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和谐与细腻,这样的形式不仅没有产生违和感,还将中国音乐的气质传递得十分精妙。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在和声的架构上也是匠心独运。 《平湖秋月》以一个半小节的引子为始,是作者在原曲的基础上增加的部分。 引子部分从横向来看,采用的是空五度音程与分解和弦结合的形式,整个和声配置遵循中国的五声特点,音响具有传统音乐的独特色彩。 高声部的分解和弦采用平滑且又流动不止的三十二分音符,描绘月影随着微波涟漪轻轻浮动的柔美景象。 而纵观引子部分,和弦是三度叠置,是调性音乐中的传统和弦,其与横向的和声走向相结合,横纵交汇,最终形成了平和而细腻的音效。 作曲家在全曲中不断地将传统音乐的五声特点糅合进西方和声中,令这首作品更加细腻淡雅、耐人寻味,具备中外融合的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改编后的钢琴曲《平湖秋月》极大地再现了原器乐曲《醉太平》的内容和形式。 纵观全曲,其依旧保留了原本的风格及韵味,基本没有更改原曲的旋律和结构。 为了体现原曲的地域特色,作者根据民族乐器的特点和音色,多次通过织体创编对广东地区民乐合奏中的乐器进行模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不同乐器所独有的音响特点,如古筝清越明亮,高胡高亮圆润,洞箫古朴悠扬等。 在高胡部分,作者采用短倚音和琶音,以此来模仿高胡圆润的滑音。 而在模仿洞箫的音色时,则运用长拍的颤音,以表现洞箫音色的质感。 另外,还采用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模仿古筝在“刮奏”时所产生的明亮、结实的音色等等。 这一系列的创新性模仿极大地再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特色,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巧妙地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陈培勋先生把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理念嫁接融合,这种富有创意的改编,为民族音乐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把现代审美观念融入传统艺术,西方与本国艺术理念的融合与碰撞,丰富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使得传统音乐与时俱进,焕发了新的活力。 东西方的共鸣、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充分表现了典雅的融合之美。

  二、平湖映月——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术语。 这一概念较早见于诗歌,而后在书法、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意境”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是运用艺术的手法将自然形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感体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以求呈现出善之情趣、美之意境,进而通过意境的传达,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在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古人抒发内心情感、理想抱负多是在“意境”的刻画和营造中实现的,在音乐表达中亦是异曲同工。 孔夫子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之言,意思是先辈文人志士抒发自我多寄情于山水。 画家们常常通过水墨色彩、线条的勾勒描摹山水之神韵、自然之生命,从而营造“意境”。 书法家则可用笔墨文字,依附于磅礴之诗、婉约之词,表达山之豪迈、石之飞扬或河之静淌、水之流长,营造“意境”,抒发内心的赞叹与远大的理想。 音乐虽无有形的表述,但可通过听觉,即旋律高低、长短、强弱之色彩变化、节奏变化以彰显“意境”之妙,通过乐器来打造弦外之音和弦外之境。

  陈培勋先生改编的《平湖秋月》正是遵照了这个传统,追求意蕴的极致表达。 在其开头的引子部分,低声部以宫音为低音的空五度音程一共出现了四次,将和声功能淡化,由此奠定了整首作品朦胧静雅、和睦美好的意境,仿佛远方有钟声缓缓地飘入耳畔,顺着钟声寻去,是一座古朴的寺院,盘膝而坐,听着古朴的钟声,顷刻间让人化去烦躁,心若止水,沉思万千。 随着音乐的展开,西湖的夜景被徐徐勾勒。

  置身画卷,登高远眺,山景寺庙若隐若现。 俯首而视,暮色下的西湖,抛开了白日的繁华与喧嚣,在月色的清洒下,多了一层幽静与空蒙。 西湖宁静恬美的神韵,在这首《平湖秋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的美感从单个音符到流动的乐句旋律,再行进于协调的节奏韵律中,在每个小节中都不断地渗透,所有的细节性改编合力营造了全曲整体上的意境之美。 《平湖秋月》灵性的旋律所渲染出的恬静意境,可以让人心随音动,一览西湖美景,镜面之月涤荡心中的忧愁,微风轻轻拂过,卷来湖畔植物散发的清新香气,吹散眉间的秋燥,宛若世间美好迎面而来,内心变得舒畅而豁达。

  三、高洁优雅——格调美

  格调即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艺术风格,包括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等。 它既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属性,也是创作者文化涵养、思想境界、审美理想和艺术张力的综合体现。真正的艺术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群众,取大众审美之所求。 钢琴曲这一审美客体,若想被审美主体接受并引发共鸣,需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情趣,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格调之美。 西湖,作为著名的“世界遗产”,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古往今来,白居易、杨万里、欧阳修等无数的文人墨客游荡于此,流连忘返,把酒言欢,留下了众多赞美西湖风光的千古名句。 据说吕文成先生早年间在游览西湖时,看到西湖之美景,感慨国家时局之动荡,有感而发创作了《醉太平》,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安定的信心,寄予了祖国走向富强的期望‍‌‍‍‌‍‌‍‍‍‌‍‍‌‍‍‍‌‍‍‌‍‍‍‌‍‍‍‍‌‍‌‍‌‍‌‍‍‌‍‍‍‍‍‍‍‍‍‌‍‍‌‍‍‌‍‌‍‌‍。

  作曲家自身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开阔的艺术视野,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乐谱,打造出格调高雅的作品。 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要想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就要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追求和演奏技法的运用有机结合。 因此,在钢琴音乐中加入本民族乐器等地方元素,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根本出路,这样的艺术创作必然具备高尚的格调。 20世纪70年代,陈培勋先生将《醉太平》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

  正是陈培勋先生所具备的优秀的艺术修养、音乐审美趣味及精神品质,为这首作品提升了审美价值。 更关键的是,他在保留传统曲风的前提下,对钢琴演奏技巧进行了特殊处理,用于模仿民间乐器的音色,借钢琴这件西方乐器将中国民族音乐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改编赋予了作品新的艺术生命力,也正是钢琴音乐民族化的践行和体现。 陈培勋先生在整首作品中倾注了自身的审美感受,展示了他对中国音乐的独特理解,以景抒情、借景写意,融山水之景于音乐,饱含了他对时代精神的领悟和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 由此可见,钢琴曲《平湖秋月》具有高洁优雅的格调。

  四、历久弥新——传播美

  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助推各个国家友好交流、通力合作,最终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于我国而言,在不断扬政治、促经济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我国钢琴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砥柱支撑,应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冲在前、做表率,不断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增强世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同。 众多经典的钢琴曲目作为音乐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创新、经久不衰,向世界展现了惊艳的东方美。

  钢琴曲《平湖秋月》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它根植于民族音乐文化,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饱含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另外又借鉴并融合了西方钢琴艺术之特长,呈现了中国钢琴艺术的魅力。 此曲的改编令原曲有更深层的艺术体现,能够在时间纵轴、范围横轴中更好地流传。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钢琴曲库,强化了民族审美观念,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独有的东方魅力,成为国际音乐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典型作品之一,具有传播美的审美价值。

  总之,钢琴曲《平湖秋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思想相结合的内涵之美,将中国的传统美和艺术特色以新的形式呈现,带给听众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非常符合人们的感官需求和审美习惯。 正是由于其具备融合美、意境美、格调美、传播美的审美价值,才得到了众多音乐人士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林昊.浅谈钢琴改编曲 <平湖秋月>的民族特色[J].钢琴艺术,2010,(2).

  [2]唐继红.钢琴曲 <平湖秋月>的艺术赏析[J].大舞台,2014,(3).

  [3]李霞.钢琴曲 <平湖秋月>的钢琴织体化研究[J].音乐创作,2011,(3).

  作者:孟 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866.html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审美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