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论文字改革与科技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论文字改革与科技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0-09 16:47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众所周知,汉语很难学。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 表音文字用字母拼写语言,简单易学,使用起来很便利,已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日文中虽夹有汉字,但其假名是字母,字母表称五十音图)等等。 表

  众所周知,汉语很难学‍‌‍‍‌‍‌‍‍‍‌‍‍‌‍‍‍‌‍‍‌‍‍‍‌‍‍‍‍‌‍‌‍‌‍‌‍‍‌‍‍‍‍‍‍‍‍‍‌‍‍‌‍‍‌‍‌‍‌‍。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 表音文字用字母拼写语言,简单易学,使用起来很便利,已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日文中虽夹有汉字,但其假名是字母,字母表称“五十音图”)等等‍‌‍‍‌‍‌‍‍‍‌‍‍‌‍‍‍‌‍‍‌‍‍‍‌‍‍‍‍‌‍‌‍‌‍‌‍‍‌‍‍‍‍‍‍‍‍‍‌‍‍‌‍‍‌‍‌‍‌‍。 表意文字是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表示字或词而形成文字,繁琐难学,学会了也容易忘,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主要的表意文字有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和汉字。 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曾经在古代各国长期使用,流通盛行,但后来都消失了,只有汉字沿用至今。

文字改革

  常用汉字有多少? 普通《新华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使用的,所收单字为一万一千多,《现代汉语词典》也是供普通读者使用的,所收单字更多。 《辞海》“汉字”条说汉字“收在《汉语大字典》里的有五万六千左右,通用的大约有五千到八千。 ”

  人才培养论文范例: 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而且汉字又是“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一字多音”,这无疑又大大增加了掌握文字的难度。 举例:最简单的“一”字有三个读音、九个意义,常用的“好”字有两个读音、十六个意义,“会”有两个读音、十八个意义,“行”有四个读音、二十个意义,“打”有两个读音、二十六个意义等等(社科院语言所《现代汉语字典》)汉字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学习,不断的读写记,反复使用和练习才能逐渐掌握的。 这样难学易忘的文字,也就造成了语文老师离不开字典,数理化老师常常写错字念错音。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字是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工具不好用,干活的事就会受到影响。 ——事情还未做,在学会和掌握工具上就消耗了太多的大好时光,岂不是很可惜?

  工具之不“利”,影响最大的是孩子。 我们知道,培养各种人才都需要从儿童抓起,中国人不乏幽默,常以当和尚作比喻——如果是“半路出家”,就难以达到高僧的水平和境界了。 培养运动员、艺术家等要从小抓起,培养科学文化人才更是如此,而且情况还要更复杂一些。 我想,学习汉字对于孩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1 文字的障碍使孩子不能在少儿时期及时地进入阅读领域

  拼音文字一般只要把口语拼写成文字就行了,说话和文字基本一致,显得简单、自然,而且舒顺而流畅,很容易进入阅读。 而学习汉语的孩子要一个一个的字和词去记,掌握的字和词达到一定数量后才能读懂文章。

  小孩子来到世界上,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天性中充满了童真和好奇。 幼儿时喜欢听故事,到少儿时期则喜欢看书,喜欢阅读。 因为阅读使他们进入到广阔的世界,使他们感到新奇和兴奋,对自己感到愉快的东西产生兴趣,对感觉美好的东西产生憧憬和向往。 小时候喜欢听故事和看连环画(小人书),因为故事他听得懂,连环画既有文字又配有图画,在文字不懂时可通过画面来弥补。 如果完全是文字,其中他又有许多字和词不认识或不懂,就会兴趣索然而兴趣转移了。

  阅读让孩子从书中接触到许许多多的良师益友,良师益友们带给他们知识,给予他们快乐和启示。

  良师益友的教诲和启迪如同春风化雨,可以吹开孩子心灵的花蕾和扬起心灵的风帆,也如同醍醐灌顶,使孩子增智和颖悟。 书中的世界很广阔,孩子的精神世界也会随之广阔起来,也会产生他们的追求和价值观。 会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热爱科学的理想。

  儿时的记忆和向往因为曾经伴随着他一起成长,所以是不会淡忘的。 如果孩子从书籍中得到了心灵上的美感而童心荡漾,就会如同磁石般吸引着他,会象葵花向着太阳。 会一辈子也不会忘却,如同怀念他美好的童年和诗意的故乡。 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是不一样的,成人的大脑已经发育完成和定型,而孩子在阅读时童心的思考是大脑中的开垦和播种,播下的种子会随着他们身体的成长而一起成长。 开发着孩子的大脑,激发着大脑的能量,天才的火花也许会由此产生而来。 阅读,良师益友的教诲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智之门,但这并非按大人的思维提供一些少儿读物就能解决问题,也并非大人的灌输和孩子的被动教育能起作用。 童心中蕴含着什么? 要如何才能激活孩子的脑细胞? 要拨动孩子心琴中的哪根弦才能奏响他生命的乐音? 开启他们心灵琼宫的钥匙在哪里? 没有人知道。 上帝把这隐藏着而秘不示人。 只有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由他们自己去感受和体会而产生了心灵上的契合和共鸣,才能激活他的大脑细胞、拨动他的心弦和找到这片钥匙,别人是无法代劳的。 就好像童话中的“芝麻开门”一样,良师益友的指引和启迪让孩子自己找到开启心灵琼宫的钥匙,“芝麻”才会开门,进而找到无尽的宝藏。

  除了广泛地阅读少儿读物外,也许孩子们也可以读一些“大人的书”,他们经常接触的也可以包括清新隽永的诗、优美动人的曲、生命的意义真谛、自然的奥秘哲理,以及人类所有美好的东西。 虽然他一时不能弄懂和领悟,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留下记忆、留下疑问和好奇、留下思考和憧憬。 而孩子的思考是蕴含着无尽未来的,这也许如同播下一颗硬壳包裹的种子,时间长了,在适宜的条件下硬壳可能会绽开,种子会发出芽来。 而带有硬壳的种子也许是最好的。 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要义也许仅在于要早,要合乎生命的季节和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而受到启发和触动。 我们不可错过生命的季节,要在生命的早春,布谷鸟叫的时候就适时地播种。 古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 ”若孩子进入阅读太晚,也许就“花儿已红过了几度”——花期已过,摘不到美丽的花朵,也就只好折些枝桠算了。 我们说“青春无价”,更应该说“少儿无价”,青春充满活力,而少儿时代是播种的季节,没有少儿时期的播种,那“青春无价”是很有限的。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天才的火花常有,而不被压灭能够燃烧起来的不常有。 对大脑的激励可以激发出天才的火花,但因孩子太小,天才的火花常燃起于自由散漫,宁静缓慢和没有太大外界压力的情况之下。 急于求成和拔苗助长都是不可取的,脑细胞的成长自然有它的道理。 这也许如同做面包一样,面粉中加入酵母后还必须经过一个任其自然发酵的较长过程,没有发酵过程,是做不出香喷喷的面包来的‍‌‍‍‌‍‌‍‍‍‌‍‍‌‍‍‍‌‍‍‌‍‍‍‌‍‍‍‍‌‍‌‍‌‍‌‍‍‌‍‍‍‍‍‍‍‍‍‌‍‍‌‍‍‌‍‌‍‌‍。

  孩子的阅读应该是自己的兴趣,是轻松愉快的,犹如在采集喜爱的花朵,在倾听淙淙的流水声,在神往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在惊讶天空划过的流星。 而我们应该提供广阔的阅读花园,无论是东边的花圃,还是西边的绿草地,都自由自在的进入。 孩子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不断采集花粉,放飞他的理想和酿造花蜜。

  童心是一张白纸,容易画上图画,童年的图画清晰持久; 是待开垦的土地,适宜开垦和播下理想的种子,童年播下的种子容易发芽和扎根。 我们广为播种,而以后究竟是哪颗种子会发芽开花,也许我们不知道,孩子本人也不知道,是科学技术的、艺术的或其他的花? 但不管是百花园中的哪一朵,都同样美丽。

  阅读吧,孩子,良师益友在等着你。

  少儿时代播下的种子,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小时候由于阅读或受到教诲而产生追求,进而孜孜不倦追求一生而取得成就的人,比比皆是:

  著名作家陈忠实小时候喜欢阅读,被《静静的顿河》迷住了。 他说从此自己在跟小伙伴一样放羊、割草时心中却多了一条“顿河”。 这让他后来成为作家。

  作家许地山小时候把父亲评价花生“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的话,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这使他后来成为追寻人生意义而被茅盾称为“独树一帜”的作家,笔名也成了“落华(花)生”。

  牛顿小时候因家境不好而辍学,他的舅舅见这孩子不去玩耍,而是独自坐在树下认真地看书,就力劝姐姐让牛顿去上学。 这才使牛顿重返课堂。 也就是说是喜欢阅读而解救和成就了牛顿。 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爱问为什么,喜欢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十二岁时为了可以每天免费乘车去图书馆,而去当了一名列车报童。

  爱因斯坦少儿时代阅读了大量科普著作后产生了极大兴趣,以致对“如果一个人追着光线跑而企图抓住它会发生什么现象? ”这样不同一般的问题持续思索了十年之久,终于在26岁时发表了包含深刻思想的“相对论”学说。 少儿时代的“十年磨一剑”,其锋刃如何? 假如爱翁少儿时代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而改在成年后二十几岁思索十年到三十几岁,那结果也许会不同。 “宝剑锋从磨砺出”,砥砺有所不同,锋刃也就有异了。

  生命的早春,布谷鸟叫了。 孩子们大脑中的园地该播种了,要不就错过时季了……遍播名花珍卉的种子,收获万紫千红的美丽……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播种儿时的梦想,伴随他一起成长……布谷……

  2 习惯是要从小养成的,阅读的习惯亦是如此

  文字过难会妨碍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 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和性格等方面会产生很大影响。 孩子长大后,虽然识字多了,但接触的事物也多了,头脑复杂了,注意力分散了,可塑性差了。 ——时令已经不同,阅读的习惯就更难以养成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这个阶梯是要我们不断继续往上登的。

  “读一本好的书,是在与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歌德)。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欧阳修)。

  书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良师益友的教诲是火炬,会照亮孩子一生的路,是音符,可以奏响孩子生命的歌。

  良师益友者何人? 圣者、贤者、志士、仁人、高尚者、具美德者、识大体者、明大义者、远见卓识者、广见博识者、真理追寻者、自然探索者、学问大家、学科佼佼者、美化生活者、锐意创新者、锲而不舍者、百折不回者、苦难经历者、挫折过来人、智慧者、思想者、悟道者、沉思者、能人、高手、能启迪心灵者、能人所不能者……

  书中自有乾坤。 书籍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常常是数易其稿。 是前人的探索,探索自然、探索社会、探索人类的心灵,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 我们能分享,对于作者和读者都是一件乐事。 书籍中有前人的经历和感悟——有挫折也有成功、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历史的经验和总结。 它可以让人从中得到智慧,使你在顺利时懂得保持清醒和谦虚,在困难和迷惘时得到启示和汲取力量。

  有阅读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思想。 它能使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渐渐养成沉静善思的习惯和性格,而不至于小时候是“儿童多动症”,长大后是“成人多动症”。 阅读也可以使人能懂得更多一点,不至于除了天生的物欲外别无长物,而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产生精神上的向往和追求。 或者说可以在大脑的园地中播种和增加一点什么。

  少儿时的习惯会延续到青年、中年和一生。 ——麻将虽然有趣,但如果你有阅读的习惯,书籍涉猎广泛,阅读的乐趣是不会在麻将之下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 他还说过“年青人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的话。 青年人既然适合发明创新,那少儿时代产生目标追求后,青年时代则要继续探索和具备攻坚克难的精神才行。 少儿时代播下的种子,还要经过青年时代的灌溉培育,才能开出花朵和结出果实来。 少儿时代的跨槛“入门”,还要经过青年时代的跋涉攀登才能够“升堂入室”,登临知识的殿堂。 干涸的沙漠缺少的是水,大脑中的荒原缺少的是知识和智慧、缺少的是开垦和播种。 阅读吧,青年人! 春风含笑,纵横驰骋的光景是何等的有声有色,但也许会缺少最难得最宝贵的东西——思想。 缺少阅读,美丽的青春是会有缺失的。 在生命的各个季节,尤其是青年时代,要让春风吹过大脑中的玉门关,而不可荒芜了那儿的田园。

  3 文字学习是孩子大脑的训练操,加强训练操对大脑的刺激和思维影响

  学习汉字跟学习拼音文字对大脑的刺激和思维影响是会有所不同的‍‌‍‍‌‍‌‍‍‍‌‍‍‌‍‍‍‌‍‍‌‍‍‍‌‍‍‍‍‌‍‌‍‌‍‌‍‍‌‍‍‍‍‍‍‍‍‍‌‍‍‌‍‍‌‍‌‍‌‍。 长期影响孩子正在发育中的大脑,及至成年,其思维惯性、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也会产生某种差异。

  每个字都要经过长期的读写记和使用才能记住和掌握,字太多了,而且还要记住一个字“一字多义”的许多含义。 久而久之,是否会促使孩子的大脑呈现向记忆和固定思维的方向发展,而不呈现向逻辑推理、演绎思维和想象力方向发展的趋势?

  象形字是否会使大脑的思路也有点“固定”和“象形”起来,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某种思路上的自由和舒放? 比如说面对事物会如同面对一个汉字,第一反应是它的结构组成和规定的意义(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则无需深究,那是造字者的事),而少有逻辑推理和原理等方面的反应。

  汉字从古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现在有些字有点“象形”,有些字就根本不象形了。 象形字有其直观的一面,如一、二、三、口等,而不象形的就完全要靠强记了。 “山”字可算是象形字,由原来的三个山峰形状简化而来,比较好理解和好记,“出”为二山重迭,应该很重才对,但它不是“重”字; 而“重”字由“千里”组成,应该为“远”才对,在古代千里已是很远了,但它不是“远”字。 这真是“指鹿为马”了,指鹿为马也罢,顺从和强记就是,要强记的东西总是有的,不可避免。 但强记的字太多了,对孩子尚在发育中的大脑会产生什么样的训练效果和影响? 也许太多的、长期的强记会象缰绳一样束缚孩子思维的舒展和奔放。

  汉字俗称方块字,横平竖直。 长期的影响也许如方框之约束,使思维也趋向方块化了,可我们的大脑是圆的。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文字与人的思维是有联系和互相影响的。 无独有偶。 出类拔萃、深得钱学森器重的国际知名物理学家郭永怀也是上学很晚,九岁后才上学。 而如果他们像一般儿童一样,六、七岁就上学而处在学习象形字的压力下,从小就较多地向记忆方面发展和过早受“象形思维”的束缚,其逻辑推理和演绎思维方面或许会受到影响,情况也许就会有所不同了。 上世纪50—60年代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伦斯发现,小鹅在出生后1--2天有追随一个活动着的东西的行为,而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再形成这种追随的行为了。 他把这种行为称为“印刻现象”和“形成印刻期”。 ——在大脑中产生刀刻和烙印般的痕迹,这必然在大脑的远期效应中发挥作用。 据此推测,他认为学习是有关键期的——人类的孩子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分别有着最敏感最能接受某种刺激的特定关键时期,而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进入或达到最高的境界和水平台了。

  一切都会与儿时的刺激和“印刻”痕迹有关。 文字的刺激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象形文字会产生什么样的“印刻”痕迹? 它与表音文字产生的痕迹会有不同吗? 这是个问题。 ——玫瑰和蔷薇都很美丽,但还是有不同的。 文字这个“活动着的东西”的刺激是伴随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的,不同的文字形态和内容、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产生的“印刻”痕迹有所不同,也是很自然的事。

  大人们自己习惯了,“当局者迷”,也许并未认识到对孩子的影响,也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 孩子觉得难学也不可能提出意见来,没有他提意见的份。 大人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反复地读写记,不要写错别字,要多下功夫:“熟能生巧”、“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殊不知这种难学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文字先进、易学,这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可以让孩子们尽快地掌握学习工具,让孩子们多读一点书和在童年就徜徉于阅读的乐园。 作为大人,我们给孩子最好的馈赠,不是财富,而是学习的工具和机会——通过阅读让知识和智慧的七色花种子洒落在心间。

  我们的亲戚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他首先问候的是孩子,关切之殷殷,他问:“孩子们的文字好学么? ”我们将以何言相对? 我们的文字是“难学易忘”,如果能反过来成“易学难忘”,孩子们的学习就方便容易了。 这可是泽被后世的事,功莫大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是梁启超先生的真知灼见。 少年缘何而智,缘何而强,缘何而进步? 无非是开发他们的大脑,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获取知识和力量。 我们可以说:文字先进,则少年儿童的学习先进(少年智、少年强、少年进步),则国家先进(国智、国强、国进步)。

  每每看到孩子们在操场上运动、打球、争吵嬉闹,他们充满活力,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如果他们也充满活力地在阅读和学习知识的天地里遨游尽兴,那道风景会同样美丽。

  4 汉字改革与科技的关系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雕琢,开出了很多美丽的花朵,但是美则美矣,却不是大众都能欣赏到的。 格律诗词很美,文言文言简意赅、骈文华丽,都很美,但现在已不被大众所用了,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可以把它们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翻译成白话文给大家阅读欣赏。 这犹如《阳春白雪》很美,但“和者盖寡”,适合大众唱的是《下里巴人》。 音乐上可以有《阳春白雪》,因为我唱不了,尽可以去唱《下里巴人》好了。 而文字是人人都要用到的工具,必须简单好用,适合大众才行,若也如同《阳春白雪》,变成了高雅文字,这岂不太难为大众了? 毕竟,国家的先进要靠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而民族的人才和智慧是蕴含和产生于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之中的。

  一个民族,他的文字的难易,可以反映这个民族的总体文化水平。 换句话说,文字方便易学,可以促进这个民族的学习和开化,提高这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 就象水涨船高一样,文字简单便利,国民的文化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就提高了,反之文字难学难用,国民的文化水平也就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 教育的精髓在于使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而大众教育的前提是要提供大家都容易跨越的文字的门槛。 文字,文化的摇篮,知识的源泉,思想的载体。 它不应该繁难,不应该有下苦功才能跨越的台阶或门槛,不应该只为文化人所独享。 它的光辉应该如同阳光空气一样普沐大众,给大众带来光明和提供养份,滋养和强健大众,才能强健整个民族的精神体魄。

  文以载道。 鲁迅放弃学医而选择当作家,认为作家的笔能唤醒民众‍‌‍‍‌‍‌‍‍‍‌‍‍‌‍‍‍‌‍‍‌‍‍‍‌‍‍‍‍‌‍‌‍‌‍‌‍‍‌‍‍‍‍‍‍‍‍‍‌‍‍‌‍‍‌‍‌‍‌‍。 那作家的作品也要有大量民众去阅读才能被唤醒啊! 其实文字多,识字多并无什么意义,因为重要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它所表达的内容。 “辞达而已矣”,在能充分表达思想和交流的情况下,文字,这象征性符号是越少、越简单通俗越好,因这样才能方便大众的学习和交流。 这也正回归了文字的基本作用和本来意义。 文字是一种工具,而工具是简便实用,干活效率高的才是好的。 数学上的阿拉伯数字12世纪逐渐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16世纪进一步变得统一便利,这才极大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试想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中国古已有之的“数码”记数的数字,那恐怕连陈省身、陈景润这样的天才数学家的研究也会受到影响的。 再假设我们现在仍然使用文言文,不用白话文,那理工科的学生岂不是要多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而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古代中国的科技曾经辉煌过,长期领先于世界,但那是一、二千年以前的事。 古代世界各国文字都比较落后,很多国家没有统一的文字甚至根本没有文字。 拼音文字(表音文字)虽有出现但尚未完善和广泛使用。 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成主要为形声字后,当时已属先进的文字之一。 但随着拼音文字的逐渐发展完善和普遍使用,近二千年来,中国科技的总体趋势就日渐落后起来。

  古代科技不发达,需要学习的知识相对较少,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之、乎、者、也”上也可以。 鲁迅笔下的“孔乙已”以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而自诩,以他的身份,在他那个时候,似乎也无大错。 但自从现代自然科学形成并迅猛发展后,要学习的知识非常之多,非古代所能比,而作为学习工具的文字仍一成不变,就赶不上时代的需要,工具之“利”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几千年前的工具(农具、交通工具),我们现在都不再用了(可以作为古董收藏,因为是历史的见证),只有文字尚在使用。 工具、农具可以握在手中,交通工具可以乘坐,都很直观,容易感觉得到。 文字工具不同,它要靠思维去接触和体会,没那么直观,但我们也应该感觉到它的工具作用是一样的。 放眼千年,落后的东西终归会被先进的东西代替,象形文字也不例外,总会被先进的文字所代替,一如古老的埃及象形文字。

  四大发明、傲视群雄的古代已经远去了。 今天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文字来书写领先和独步世界的新的科学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5 语言便利的最高境界,也许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高度一致

  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会说话就能读和写。 这样最先得益的也许是孩子,能听懂优美的童话故事,也就大体上能自己读懂相同内容的童话书了。 这犹如学习和交流有二条道路,说话人人都会,人们很容易走这条路。 而更重要的书面交流这条路如果有重重关卡、路障,许多人就走不上去。 如果二路合一,变成一条宽阔的路,人们就可以在学习交流这条路上自由、顺畅地行走,到达辽远的目的地。 思想的骏马奔驰于语言的原野,其中书面语言的原野更宽阔深远,但如果口语与书面语言不在同一界面或在中间设有障碍,我们的骏马就不能自由地纵横驰骋于这广袤无垠的大原野。

  汉语的书面语言经过长期的独自发展,离口语已是越来越远。 不要说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离口语也有不小的距离。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读“xī”音的字共收有70多个,其中常用的至少有40多个,如曦、昔、悉、息、夕、希、稀、析、吸、西等。 读“yì”音的共收有80多个,常用的至少有四、五十个,如意、艺、益、异、忆、毅、义等。 这么多同音的字,口语是根本不可能说清的,必须写出来才知道是哪个字和什么意思。 组成词汇也一样,如“意会”、“议会”都读“yìhuì”,意思则完全不同。 “没有异议”和“没有意义”意思完全不同,而读音完全一样。 “地域”和“地狱”都念“dìyù”,“致病”和“治病”都念“zhìbìng”,意思相差太远或完全相反,这? 口语就更不好用了。 这样许多字和词都挤在同一发音的独木桥上,通行怎会便利和顺畅?

  文字跟口语不一致,有时也容易出现一些误会和问题。 比如口语常说的“风闻”、“听到风就是雨”等是指没有什么依据的意思,而文字中的“空穴来风”却是有根据的意思(见《辞海》或各类词典),因口语是不说“空穴来风”这样的话的,所以很多人都以为“空穴来风”就是“风闻”的意思了。 我还听说过一件事:战场上侦察兵的书面报告是“敌军设有地堡”,而看报告的人疏忽看成了“敌军没有地堡”,致使我军遭受损失。 除“设”和“没”有点字形相近外,还因为平时口语中极少有“设有地堡”这样说的,一般都是说“有地堡”或“修建了地堡”。

  书面语言要向口语靠近,不可单独发展,离口语日远。 而口语也要向书面语靠近,因为口语常常太随意,有时完全凭习惯,没有规律可循,实不足取。 书面语则可以做到比较规范合理,我们推广普通话就是去掉方言而向规范的书面语靠近的。

  书面语应该严谨规范,不可迁就口语习惯,不应产生模棱两可的情况或歧义。 比如“小心地滑”,如果是在广场上,是“小心地玩滑行”还是“当心地面湿滑”? 杜甫的诗:“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羌村三首》)。 到底是娇儿“去”,还是我“去”? 一千多年了,至今还是无法弄清。 所以要推广以严谨规范的书面语为基础的口语,让书面语渐渐融入到口语中。

  6 结语

  古人把“以笔代耕”称为“笔耕”,也含有辛苦劳作的意思在内。 我们是在中国文字这块土地上耕耘,文字太难犹如土质太硬,耕作起来不容易。 如果土质改良疏松一点,我们的“笔耕”就能容易一些,也有精力去多耕种几亩了。

  “从古至今,我们学习的就是汉字。 ”从古至今学的就一定好么?

  “我们从小就学习汉字,已经习惯了‍‌‍‍‌‍‌‍‍‍‌‍‍‌‍‍‍‌‍‍‌‍‍‍‌‍‍‍‍‌‍‌‍‌‍‌‍‍‌‍‍‍‍‍‍‍‍‍‌‍‍‌‍‍‌‍‌‍‌‍。 ”习惯了的就不能改么? 天生并无习惯,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 我们的文字已历经数千年,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历经数千年而无需改变? 我们是否疏忽于春天的播种,而有负于春光的美丽——是否因文字而错失了孩子们的那黄金般的时光? 文字改革,去除文字之累、文字之误和文字之痛,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失去的是探索精神,就不会有进步。

  一棵小树移栽起来很容易,一棵大树则要难很多。 但是“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我们已经做了废止文言文,采用汉语拼音和推广普通话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的改革准备了条件。 所以我们一定有智慧、有能力把中国文字这棵数千年的大树移栽到理想的沃土,而又不伤害它庞大深厚的根和繁茂青翠的叶。

  专业课程论文范例: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讨论

  文章末了, 我面前似乎出现了二个孩子,一个是学习汉字的中国孩子,另一个是学习拼音文字的孩子。 他们都将逐渐成长,学习和工作。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中国孩子在学习的工具——文字上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他们未必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965.html

《论文字改革与科技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