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科技语篇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例析

科技语篇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例析

发布时间:2021-12-07 16:52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机器翻译首次提出至今已有70余年,自然语言处理路径和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引入,机器翻译进入神经网络翻译时代,其翻译速度和翻译效率获得大幅提高,尤其是在文本程式化程度较高的科技翻译领域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机器翻译还无法

  [摘要]机器翻译首次提出至今已有70余年,自然语言处理路径和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引入,机器翻译进入神经网络翻译时代,其翻译速度和翻译效率获得大幅提高,尤其是在文本程式化程度较高的科技翻译领域应用更为广泛。但是,在当今技术条件下,机器翻译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这就使译后编辑成为必需。本文在简要回顾机器翻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检视机器翻译在科技翻译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从语义、语用和句法方面对科技语篇的机器译文和人工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科技文本译后编辑需要重点关注的几类特殊语言现象,以期改善机器译文质量。

  [关键词]译后编辑;机器翻译;科技语篇;陌生化语言现象

机器翻译

  1.引言

  1949年,WarrenWeave首次提出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的路径和手段也得以不断更新。近年来,人工智能引入机器翻译领域,以海量信息数据和深度学习(deeplearning)为依托,机器翻译进入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时代。2016年以来,国内外出现了一批如谷歌翻译、百度翻译、微软必应、网易有道、SDLTradosStudio等(在线)机器翻译工具/软件,它们是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典型代表。一般认为,机器翻译最适用于程式化的信息类文本。

  翻译论文范例: 机器翻译在学术期刊对外传播中的应用

  科技文献等非文学文本,用词较为固定,词汇语义要求精确,语句结构重复率较高(Hutchins&Somers,1992:2),通常以描述事实、传递信息、知识和观点等为主要交际目的(胡开宝,李翼,2016),适合采用机器翻译。例如,以2011年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度机器翻译系统为例,该系统能支持27种语言互译,对于某些技术文献的翻译质量堪比人工翻译。蔡基刚(2019)也认为,按照神经网络反复训练和学习的翻译软件,其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不是不可能。

  《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从不使用机器翻译的语言服务提供方受访企业仅占2%,极少使用机器翻译的也只占9.9%;受访的语言服务从业者中,从不使用机器翻译的仅占10.4%;而就语言服务需求方而言,71.6%的受访者有相当的意愿选择机器翻译(可能性在34%-99%之间)。

  其中,2018-2020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信息技术”一直是语言服务提供方主要的翻译订单领域,分别占当年所有订单的60.2%、63%和55.6%。机器翻译应用到科技翻译领域已成必然之势。我们似乎已经来到一个“无技术不翻译”的时代。(任文,2019:47)因此,人们难免会有这样的疑问:“机器翻译会取代当前的人工翻译吗?”“科技翻译领域是不是可以实现完全机器翻译?”“科技翻译人才的出路在哪里?”毋容置疑的是,机器翻译极大地提高了翻译速度和翻译效率,把人类从传统手工作坊式的一边查字典一边理顺原文各种显性的或隐性的逻辑关系中极大地解放了出来。相关研究显示,机器翻译的速度是人工翻译速度的5-6倍,而且机器翻译的实施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因此,机器翻译大大提高了翻译效率、降低了成本。

  尽管如此,在当今科学技术条件下,机器翻译短时间内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在线)机器翻译系统“在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上的整体质量均达到了及格及以上水平,基本能实现交际目的,但均未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李奉栖,2021:52),这就使译后编辑成为必需。译后编辑对从业人员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较强的“高阶思维能力”(程维,魏子杭,2021:40)。以下拟结合语言本身的表意技巧和达意缺憾,从语义、语用和句法等层面讨论科技语篇译后编辑需要重点考虑的几类特殊语言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选用的机器译文源自不止一种机器翻译系统,因此隐去了具体的机译系统名称。本文讨论的是一些难度更高、充满更多理解陷阱和误区的语言现象,我们姑且把它称做陌生化的语言现象。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王先霈,1999:146),即把普通的语言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语言,在很多时候,这种语言能让人们感受到语符超常规组合的魅力,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当然,“陌生化”的语言绝不是让人一头雾水的语言,而是通过词汇、句法或语篇手段,扩充了语言的情志容量。所有这些对机器翻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展现和证明自己的机会。

  2.科技译文陌生化表达及译后编辑举隅

  2.1能否理性对待语言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必然属性。但正是自然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它更富有表现力。从实质上看,语言模糊性是作者从宏观上对事物性质的高度概括,并以简洁、高效、得体的语言形式对事物进行的艺术描述。一般认为,语言模糊性在文学文本中应用最为普遍,因为它扩大了语言表达张力,增加了审美空间,但语言模糊性在科技文本中也并没有绝迹,甚至还颇受亲睐,因为对科学真理的认知有一个从简入繁、从一般到深刻的过程。科研人员有时候在撰写文本时并没有完全把握事物的准确内涵,出于科学精神和严谨考虑,反而会采用比较模糊的表述。

  如:(1)原文:Histeamiscontinuingtoworkwithclonedcells.In1998,theycreatedclonesusinghumancellnucleiandcowcells,whichdidnotdevelopintoembryosbutintoadishfulofcells.机译:他的团队正在继续研究克隆细胞。1998年,他们利用人类细胞核和牛细胞创造了克隆,这些细胞并没有发育成胚胎,而是发育成一盘细胞。分析:原句选自一篇讨论克隆技术的文章,末尾出现了定语从句whichdidnotdevelopintoembryosbutintoadishfulofcells。

  句子不难理解,但要传译到位也并不容易,系统将其中的adishfulofcells译成了“一盘细胞”,似乎细胞成了可餐之物,这明显有违生活常识。从词义本身看,dishful确实有“满满一盘子”的意思,但是,在此语境中应作变通处理。原句中的dish,究竟是何种形状,其容量是多少,读者不得而知。因此,我们的译笔似乎可以“模糊”些。另外,“创造了克隆”这种搭配也不自然。改译:他的研究小组继续研究克隆细胞。1998年,他们用人类的细胞核和母牛的细胞进行克隆,但没有使之发育成胚胎,而是一碟量的细胞。翻译时必须掌握语气的轻重,或词的强弱和分寸。在这一方面,机器译文要想达到人工译文那种精准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对歧义分析是否得当

  虽说一般认为语言的共性大于个性,但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特征的差异非常显著,“形合”“意合”之分已得到学界普遍认同,这些根本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使对句法规律性较强的科技翻译也概莫能外。(王菊英,2004)尽管现在机译系统的总体组构已比较完备,但面对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和不断增强的语言接触,机译系统也难免有不能覆盖之处。

  如: (2)原文:ResearchersatColumbiaUniversityinNewYorkcollectedphotographsanddataonlifestylefrom34setsofidenticaltwinsbetweentheagesof45and75.机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年龄在45岁到75岁的34对双胞胎中收集有关生活方式的照片和数据。分析:歧义有时让人觉得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但更多的时候令译者感到头痛。

  比如,原句中的photographsanddataonlifestyle,这里的介词短语到底是只修饰data,还是同时修饰photographs和data呢?从理论上讲,这两种可能性都有。机器将它译成“生活方式的照片和数据”,可见系统认为onlifestyle同时修饰了photographs和data。严格来说,onlifestyle仅仅修饰紧挨其前的data,构成临近修饰,而不修饰前面的photographs,因为“照片的有关数据”应该不是原文要凸显的重点。另外,将data译为指称范围更广的“资料”可能更好。改译:设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年龄从45岁到75岁的34对同卵双胞胎的照片和生活方式的有关资料。

  2.3肯定否定意义是否颠倒

  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错漏是把肯定否定意义颠倒了。由于英汉语表达否定意义的词法、句法和语篇方式不尽相同,同时两种语言中又各有一些非常独特的肯定否定意义表达方式,对这些语言现象的准确理解有时有赖于横向语感,有时有赖于语境,有时甚至还需借助生活常识。

  如:(3)原文:Whentheloadingiscompletethe“piggyback”train,whichhasascheduledstartingtime,setsoutonanovernightrunataspeedbutlittleinferiortothatofapassengerexpress.机译:当“背驮”列车装载完毕(它有列车时刻表规定出发时间),就开始昼夜运行,其速度一点也不亚于旅客特别快车。

  分析:机译能够把一个定语从句转换成括号中的内容说明机器翻译的智能化程度已经很高。原文中有几处歧义,不了解专业知识是很难译到位的。“背驮”列车也叫背负式列车,指把汽车装到火车或轮船上运送到目的地,这种列车一般只做夜间运行,所以overnight只宜译作“夜间运行”。此外,这种列车速度稍次于旅客特快,因此“butlittleinferiorto”也应译为“仅次于”。机器翻译系统研发人员可接受英汉否定意义转换方面的专门训练。

  2.4是否增加可读性

  刘宓庆(2010)认为:在实质层面,一旦进入意义,翻译从“过程”到“终端产品”都属于美学、属于语言审美。翻译学的全部运作机制集中在两个属于审美的焦点上:功能上、意义上的代偿和结构上、体式上的优化。在翻译美学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将这种美学取向作用到科技翻译研究领域,力求增强科技译文的可读性和美学价值。人类的思维是一种能动性极高的复合机制,由三种形态的思维组成(刘宓庆,1999:375),即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人类的这三种思维形态同时表现在翻译活动中。

  应该说,目前的机器翻译在逻辑思维方面已相对成熟,但对形象思维尤其是灵感思维的运用还有很多亟需改进的地方。对于翻译之难,鲁迅先生曾经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转引自毛荣贵,范武邱,2003:19)估计译者能够理解原句,但是,落笔翻译,便难找开箱子的“钥匙”。这种情形在科技翻译中也屡见不鲜,用“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来描述雕凿译文的艰辛算不上夸张。这种茅塞顿开往往是形象思维或灵感思维发力。

  2.5是否拥有创译的能力文学翻译在很多时候需要创译,这一说法已得到译界的广泛认同,但对科技翻译是否需要创译则有不同意见。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科技文体客观严谨,如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创译极有可能违背曲解甚至违背原文意思。事实上,创译并非只存在于文学翻译领域,科技翻译也是一种渗透创造性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同样需要创译。

  2.6是否正确处理特殊结构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词形和语法结构,其确切含义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是较难把握的,对机器翻译来说更是如此。

  2.7能否弥合逻辑缺层语言的逻辑缺层是指不符合常规逻辑推理的语言表达,即在行文中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链(吴迪龙,2015),一般分为有意识逻辑缺层和无意识逻辑缺层两类。也许科学家和工程师专攻科学技术,在著文时,可能不会象文学家和语法学家那样推敲文字,对一些科技概念及其内涵心领神会,常常用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表达。但隔行如隔山,这类表达对专业知识略缺的译者来说是很大挑战,对机器翻译来说有时会产出一些译腔很浓的译文。

  3.结语

  不管是对于常规语言表达还是陌生化语言表达,机器译文目前还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必须有译后编辑这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后编辑就是消除翻译腔,它需要从业人员对机器译文“多加诵读,磨去译痕”(毛荣贵,范武邱,2003:222)。对于机器翻译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改良专家系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与分析,对机器进行特殊结构翻译训练,开发出机器接近人脑的思维模式程序。

  我们也可以从语料层面为机器翻译提供帮助,将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持续扩容并提高其正确性。在进行翻译的同时也要完善译后编辑机制,使译后编辑从业人员有一个相对系统的工作思路,如元策略、总策略、分策略等翻译策略的训练(方梦之,2021)和“高阶思维”的培养(程维,魏子杭,2021:40)等。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翻译美学研究并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来提高译文的精准度,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让机器译文越来越接近高质量的人工译文,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Hutchins,W.J.&Somers,H.L.AnIntroductiontoMachineTranslation[M].SanDiego,CA:AcademicPress,1992.

  [2]蔡基刚.AI时代,高校翻译专业会消亡吗[N].中国科学报,2019-09-04.

  [3]程维,魏子杭.翻译技术教学中的高阶思维培养[J].上海翻译,2021(3):39-44.

  [4]范武邱,杨寿康.科技翻译的虚实互化[J].中国科技翻译,2001(2):1-4,54.

  [5]方梦之.翻译的元策略、总策略和分策略[J].上海翻译,2021(3):1-6.

  [6]胡开宝,李翼.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6(5):10-14.

  作者:杨文地范梓锐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160.html

《科技语篇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