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论堂祭的表现形式及对殡葬改革的影响

论堂祭的表现形式及对殡葬改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8 15:55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大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种种具有神秘色彩、庄严而隆重的丧葬礼俗。 武陵山腹地所特有的丧葬习俗堂祭活动蕴含着浓烈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湘西北地区的田野调查,参与湖南省常德地区西洲乡举行的

  【摘要】 丧葬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大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种种具有神秘色彩、庄严而隆重的丧葬礼俗‍‌‍‍‌‍‌‍‍‍‌‍‍‌‍‍‍‌‍‍‌‍‍‍‌‍‍‍‍‌‍‌‍‌‍‌‍‍‌‍‍‍‍‍‍‍‍‍‌‍‍‌‍‍‌‍‌‍‌‍。 武陵山腹地所特有的丧葬习俗“堂祭”活动蕴含着浓烈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湘西北地区的田野调查,参与湖南省常德地区西洲乡举行的两场堂祭活动,分析与提炼堂祭活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旨在帮助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形成正确的“厚生簿葬”的观念,为我国殡葬改革提出一些经验借鉴‍‌‍‍‌‍‌‍‍‍‌‍‍‌‍‍‍‌‍‍‌‍‍‍‌‍‍‍‍‌‍‌‍‌‍‌‍‍‌‍‍‍‍‍‍‍‍‍‌‍‍‌‍‍‌‍‌‍‌‍。

  【关键词】 堂祭; 丧葬文化; 殡葬改革

民间文化论坛

  湘西北地区地处武陵腹地,文化及经济相对落后,在丧葬文化上较好地保持了传统习俗,让我们对传统丧葬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寻找到了较好的研究样本。 在湘西北地区丧葬习俗中,堂祭是最为重要的丧葬仪式,多在死者出殡前夜举行,是一种最能体现祭祀文化内涵的一种礼仪[1]。 当地的丧葬仪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土家族的“跳丧”,二是道士们所进行的“开路”,三是“堂祭”[2]。

  一、堂祭的起源

  关于堂祭的来源,目前有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学说,一种是年代说,堂祭起源于唐代,所以有“唐祭”之称。 唐代是我国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儒释道三教结合的产物——堂祭,受到当时的士大夫及老百姓的欢迎,很快在长江流域开始盛行起来。 第二种为形式说,堂祭主要设祭于堂屋正中央,在长江流域地区,在房屋建筑上往往遵循传统美学思想——对称的美,在房屋的建造上,往往将最中间一间设计为堂屋,强调方位“中”的地位,堂祭而得名。 第三种是祭祀对象说,这种观点认为堂祭的主要对象是父母,旧时将父母称为高堂,因此,堂祭主要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追思,故堂祭主要是子女为父母在出殡前举行的一场祭祀活动,后逐渐扩到由亲友共同参与的一种祭仪。 因而产生了主祭与客祭之分,主祭主要是由孝子及子媳参与的祭祀,客祭则是由亲友参与的祭祀,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封建女儿出嫁随夫家的传统思想将女儿及女婿参与的祭祀归为客祭的行列,未出嫁的女儿则归为主祭的行列。

  二、堂祭祭仪

  关于堂祭的祭仪活动,目前比较认可的是徐吉军教授主编的《长江流域的丧葬》中所记载:先请僧人道士着法衣唱“四开门”,作法事超度亡魂,除念经拜忏外,还有绕棺、破狱得活动[1]。 从记述中不难看出堂祭活动是由僧人道士共同完成,而在实际堂祭活动中并非由道士或僧人来组织完成,也很少同时请道士和僧人进行法事。 现就以湖南省常德地区西洲乡一带举行的堂祭活动为例谈一谈湘西北地区的堂祭祭仪。

  (一)堂祭活动的组织。 堂祭祭仪有一定的固定表现形式,首先是要确定堂祭活动主持人选,往往是由丧事的督管负责聘请,民间一般有一些专门负责堂祭祭仪的队伍,这些人大多由当地的乡贤或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学者组成。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证,过去,堂祭的主持者一般由宗族的族长或家族中威望较高的长辈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堂祭的主持人员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堂祭主要是对亡者的一种追思,其主持人员应对亡者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写出声情并茂的祭文。 堂祭祭祀活动中一般由两个人来主持与组织,一名主持人,一名附和人,主持人主要负责祭文的撰写,祭品清单的罗列和整个流程的组织,附和人主要上祭案、祭品的落实及前来行祭人员的组织。

  (二)祭案和祭品的选择。 堂祭的祭案和祭品有特定的要求,首先祭案为标准四方桌,祭案设于堂屋正中摆放于亡者寿材的脚端。 祭品也有特定的要求,《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石玉昆《三侠五义》三牲祭礼齐备,序齿烧香。 现代鸡、鱼、猪为三牲,寓意为天上飞、水里游、地上走。 其他食材类的祭品多为就地取材,如肉、豆腐、黄花、鸡蛋等菜品,值得一提的是,湘西北及湘中地区安化一带,其堂祭供案上必有一道由豆腐渣塑造成的兔子,对于这一道祭品的记载鲜见报道。 不过民间传说每年宋陵的祭品都少不了鲤鱼和全兔,从此祭品中不难发现其先人对儒家道统文化的追崇。

  (三)堂祭“三献礼”仪式。 堂祭仪式中最为重要的祭仪是“三献礼”仪式,其主要流程为:执事者初献爵,奠爵,祭酒,敬箸,具存:初献馔,馔存,献端方,具存,献五德,具存,献摆尾,具存,初献礼毕,俯伏,乐止,宜读祭文,读毕,俯伏者拿杖起立(兴,平身)奏乐,跪(三叩首)一叩首,兴,再叩首,兴,三叩首,拿杖起立(兴,平身)乐止,恭行亚献礼,诣香案前,跪,执事者,亚献爵,奠爵,祭酒,敬箸,具存:亚献馔,馔存,献天元,具存,献金针,具存,献银丝,具存,献玉笋,具存,亚献礼毕,俯伏者拿杖起立(兴,平身)奏乐,跪,记桑兴,凡四兴(叩首)拿杖起立(兴,平身)乐止,恭行三献礼,诣香案前,跪,执事者,三献爵,奠爵,祭酒,敬箸,具存,三献馔,馔存,献玉兔,具存,献龙鳞,具存,献心肝,具存,献水花,具存,献香楮龙烛,具存,三献礼毕,俱呼并献俯伏者,拿杖起立(兴,平身)跪,记桑兴,凡四兴(叩首兴),拿杖起立(兴,平身)奏乐,行肴食礼,孝子及诸宾升堂执壶加爵(初加爵,再加爵,三加爵),释壶,执箸劝馔,释箸,行肴食毕,复位,跪,俯伏乐止,宜歌诗以肴之,歌毕,俯伏者拿杖起立(兴,平身)奏乐,跪,拜一兴,凡四兴,拿杖起立(兴,平身)执事者焚香,楮财同祭文望揖,辞神,礼毕退位,孝子扶杖归丧次,执事者撤馔,三献礼完结[3]。

  三、堂祭的文化内涵

  从堂祭祭仪不难看出,堂祭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浓烈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

  (一)堂祭中包含的儒家思想。 堂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首先表现在堂祭活动的组织者上,堂祭活动的组织者通常称之为“礼生”,多由当地的文化人或乡贤组成,反映出儒家崇礼尚文思想; 堂祭活动中有主祭与客祭之分,主祭主要是由孝子及子媳参与的祭祀,客祭则是由女儿及亲友参与的祭祀,这里要指出的是主客祭之分,体现了儒家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 其次儒家思想也反映在祭品的选择上,如“玉兔敲锣鱼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说法,不难发现其先人对儒家道统文化的追崇。 再次从堂祭“三献礼”仪式中可进一步反映出儒家礼乐思想,“三献礼”仪式中配有大量的唱词与乐器,其唱词多为《诗经》《礼记》《正气歌》等经典,这一现象在整个武陵地区都普遍存在,而不见于其他地区[2]。

  (二)堂祭中包含的道家思想。 堂祭中也蕴含鲜明的道家思想,首先从堂祭的称谓上体现出道家的方位观,堂祭主要设祭于堂屋正中央,道家文化尤其强调方位“中”的地位,将东西南北中设为“五方”,无论从道家武学,还是从道家法会无不体现出道家的方位观。 其次是“三献礼”也体现出道家数字观,道家崇尚数字“三”,道德经开篇就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献礼”仪式中无论是三次献祭,还是三叩首的礼仪都体现出道家思想对“三”的尊崇。

  (三)堂祭中包含的佛教思想。 随着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丧葬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堂祭自然也融合了佛教思想[4]。 在湘西北地区的堂祭活动中引入了佛教音乐,堂祭活动中的唱诗活动及唱腔多少有佛教念经打斋的身影。

  四、堂祭对殡葬改革的影响

  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包含“丧”和“葬”的形态与习俗,且存在着繁琐的仪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殡葬改革已迫在眉睫[5]。 在深化殡葬改革的进程中,应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入手,从当前丧葬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出发,使今后的殡葬改革契合人们所追求的文化观念,又能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同时还起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堂祭是从“丧”的形态与习俗上进行思考,对我国殡葬改革具有一定影响,在湘西北已经存在堂祭仪式的地方进行核心价值的提炼更具有重大意义,其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堂祭重“丧”而轻“葬”更接近丧葬文化内涵。 丧葬文化的内涵实际上是对亡者的一种哀思,这是世界范围的普遍认识。 所以重“丧”而轻“葬”更接近丧葬文化内涵,堂祭活动有效诠释了这一思想,堂祭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是祭文的撰写与讼读,每一篇祭文都是由祭者对亡者生平的记述,表达对亡者的哀思。 第二,堂祭的核心是“孝”文化。 堂祭活动具有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其唱词都是《诗经》《礼记》《正气歌》等儒家经典著作节选,祭文中也多写母慈子孝,父爱如山,父母生前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处处都体现着“孝”文化。 第三,堂祭减少了丧葬消费支出。 上世纪堂祭活动的祭仪人员大多以帮忙形式出现,并没有特别的报酬,近十年来堂祭活动的祭仪人员有了一定的经济报酬,礼生报酬在300元/人,其他司乐人员150元/人,堂祭祭品大多就地取材,且作为犒劳祭祀人员用餐,基本没有浪费,一次堂祭活动约3000-4000元左右‍‌‍‍‌‍‌‍‍‍‌‍‍‌‍‍‍‌‍‍‌‍‍‍‌‍‍‍‍‌‍‌‍‌‍‌‍‍‌‍‍‍‍‍‍‍‍‍‌‍‍‌‍‍‌‍‌‍‌‍。

  不难看出,堂祭活动所强调“丧”的形态而轻“葬”的习俗与西方的丧葬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欧美地区,受神学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亡者的一种哀思,通过追悼会,告别仪式等活动来寄托对死者的思念,往往通过献花、唱诗、祈祷等简单的仪式完成葬礼活动,在葬法上也多采用火葬、树葬、壁葬、献花葬等生态葬法。 我国部分城市借鉴了欧美的一些丧葬思想,但广大农村的丧葬观念还急待改善,将堂祭活动取代传统的道场及繁琐的丧葬仪式既保留了传统的习俗又简化了丧葬仪式,对人们形成正确的“厚生簿葬”的观念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吉军.长江流域的丧葬[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林春,胡鸿保.武陵地区的“堂祭三献礼”[J].民间文化论坛,2005(03):29-33.

  [3]陈晓毅.儒家乎? 儒教乎? ——苗疆“堂祭三献礼”的宗教人类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45-50.

  [4]张璇.五峰堂祭仪式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5.

  [5]刘魁立,张旭.民间丧葬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作者:夏纯迅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201.html

《论堂祭的表现形式及对殡葬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