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以攀枝花市为例论述资源转型对城市经济的作用

以攀枝花市为例论述资源转型对城市经济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7-11-24 14:5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攀枝花是典型的山地资源城市,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行,城市钢铁工业日渐衰败,这就导致城市经济需要转型。攀枝花城市经济转型不是城市职能的转换而是城市定位,通过开发不同的资源,使城市能够持续更好的发展下去。下面文章对城市

  攀枝花是典型的山地资源城市,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行,城市钢铁工业日渐衰败,这就导致城市经济需要转型。攀枝花城市经济转型不是城市职能的转换而是城市定位,通过开发不同的资源,使城市能够持续更好的发展下去。下面文章对城市资源进行讲解,分析城市资源对城市经济的作用,对攀枝花“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城市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特色资源

  1 攀枝花市城市转型的背景

  攀枝花城市的建设始于 50 多年前的"三线"建设,上个世纪 60 年代初期,我国与曾经的"盟友"、共产主义的老大哥前苏联逐渐交恶, 在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夹缝中,内忧外患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国防军事力量。中央领导人为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入侵,将大部分集中于大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工厂搬迁至祖国的大后方。毛泽东还曾说过":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 攀枝花搞不起来, 睡不着觉。"发展至今攀枝花市从一块"不毛之地"到"百里钢城"到现在的"钒钛之都",已经建成了辖三区两县①总计人口120 余万人②的大城市,并且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基地工业型城市。

  攀枝花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移民城市、山地城市。因国家经济下行,加之钢铁产能过剩,攀枝花城市钢铁工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然而钢铁产业又是攀枝花市的支柱产业。据统计,钢铁业产值曾一度占到全市GDP 的近 90%,如今虽下降到仅 27%。但城市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对城市经济贡献度达到 72%以上。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城市经济抗拒市场波及的能力较弱,换句话说,一旦市场急剧萎靡,城市经济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更会引发次生的社会问题。因此攀枝花市的城市转型也是时势所趋、形势所迫。

  2 资源型市转型的再理解

  2.1 城市资源的定义

  根据黄兴国③的研究,城市资源是城市范围内所有资源的总和,大致可将城市资源分为两类,即城市自然资源与城市社会资源。城市自然资源包括在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而城市的社会资源包括了所在城市的人力资源、人文资源、政策资源等。

  城市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区域内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例如:长江下游流域的城市的地势地貌、生态环境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城市的社会资源便不同,城市社会资源中受自然条件影响的项目如:人文资源、区位资源具有自然资源的相似性。而城市社会资源中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如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基建资源等在同一区域可能产生较大的差异。如长江流域的上海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异巨大。

  2.2"特色"之再定位

  特色一词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着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④。"特"意味着"人无而我有";"色"可理解为"有人而我优"。城市自然资源之所以成为特色是因为需求大于供给,与此同时资源的拥有者具有独特区位优势、资源的集中度、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等等。

  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看,攀枝花地处北纬 26 度,年平均气温 20。3℃。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高峡平湖、溶洞温泉,森林草甸共存一地,气温四季如春,生态坏境宜居。攀枝花很适合休闲、度假、旅游,尤其适合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最有希望成为中国第一流的老年宜居城市。近年来,基于对康养的理解和对攀枝花禀赋的珍视,攀枝花把阳光康养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城市转型升级和民生持续改善的重要突破口。2013 年康养产业总收入比上年增长 52。9%,荣膺中国最具魅力的节庆城市。因此,应构建复合型康养产业体系,将攀枝花打造成国家级康养基地和具有国际水准的阳光康养、休闲度假胜地⑤。由此可见攀枝花市具备了集集中度、丰度、不可替代性等等优势的阳光与森林等的城市特色自然资源。

  城市社会资源由人力资源、政策资源、基建资源等等组成,其资源本身就具备了时效性、特殊性,即能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挥出其潜在价值。而城市社会资源如若能成为特色社会资源,必定是满足了天时地利下的"人和"。其"人和"不单单指人心向背,更指的是人活动的行为而产生的结果,或是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攀枝花市已经具备开发以康养为主体的旅游产业的自然资源条件,应适时的创造"人和"的条件,满足由以金属冶炼为支柱产业的转型为对另一种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源条件,既是成为满足开发以"康养"为主题,以阳光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气候资源的旅游产业的城市特色社会资源。

  2.3 转型的内容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攀钢集团一时间成为了攀枝花市的支柱企业,金属冶炼也成为了城市的支柱产业,由于钢铁需求的下降,以及市场经济的萎靡,城市的产业面临着转型。因为城市主要产业由钢铁冶炼慢慢的转为以康养为目的的第三产业,那么是否意味着城市的定位将从资源型城市转换为服务型城市?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即使是大力发展"康养"及相关服务型产业,也无法改变其资源型城市的定位,只能定义为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的转换,由原来的矿产资源转换为现阳光资源、森林资源等的环境资源。

  由此可见城市仍然依托自然资源,即便是城市转型,也是只是依托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发展相关产业活跃城市经济,再通过相关产业经济所产生的经济势能加之城市的特色社会资源再度开放另一种城市特色社会资源。而这种从一种城市特色自然资源的开发再到另外一种城市特色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提高城市产业的丰富程度、避免城市产业链单一性,还可以有效地规避来自于市场的风险,同时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吸引外来的投资与消费,提升市场的活力。因此攀枝花的城市自然资源开发应由金属冶炼产业转型对城市阳光、森林自然资源的开发,并大力建设以"康养"为目的综合旅游服务型产业体系,若有此举便是对城市自然资源从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到另外一种自然资源的开发的体现。

  3 开发发展"康养"产业建议

  3.1 制定相应具有特色的城市规划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其特点是地形变化多样,坡度较大,城市的可建设用地极少。在这种情况下应制定相应的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因为目前攀枝花市规划依然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控制,我国幅员辽阔,用一纸规范无法针对所有城市特殊的地域性及地点性,导致了规范不一定完全适用,造成土地资源、道路资源等等一定程度浪费。

  通过制定相应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可以将规范进行精细化、体现出地域的特点。如攀枝花市道路坡度按照国家规范进行控制:城市主干道坡度不大于 8°,那么在道路选向以及道路平整上将花很大的功夫,浪费资源的同时也将"山地当做平地"来设计,这样便无法体现城市的地域性。

  此外,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建筑可根据相应的日照间距以及绿地率的不同标准控制。攀枝花市日照充足,年日照在 2700 时以上,多数建筑可在满足消防间距的同时也满足了底层冬至日满窗 1 小时日照间距,造成了城市局部区域高密度的情况。所以相应的规划条例可以控制并且保障"康养"主题的旅游建筑日照时长,以及城市特色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国仅有两个国家级的"康养"产业试验区,攀枝花便是其中之一。这说明攀枝花市的阳光、森林等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独特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如何保证将其特色自然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其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前提。

  "康养"产业针对的不仅仅是攀枝花市及周边城市,更是面向整个四川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其对外交通、过境交通、市域范围内的交通显得至关重要。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能够大幅提升"康养"服务享受者的消费体验,更能增加"康养"产业的对可达地区的吸引力。

  3.3 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

  攀枝花市开发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即以"康养"为主题的旅游产业的目的说到底还是因为目前城市产业过于单一。上世纪 60 年代,伴随国家开发攀西钒钛磁铁矿应运而生的攀枝花市,钢铁业产值一度占到全市 GDP 的 90%。虽然到 2016 年,攀钢集团公司产值占全市 GDP 比重已下降到 27%。但是城市第二产业对城市 GDP 的贡献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达到了 72%。一旦钢铁工业受到影响,那么整个城市的经济将会受到波及,正如近年来国家钢铁产量过剩,加之整体经济下行的趋势,钢铁需求量锐减,攀枝花钢铁集团效益急剧下滑。

  开发"康养"产业是第一步,还需以"康养"为契机,大力发展与其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如":康养"下的饮食产业绿色生态饮食等"、康养"下的体育产业康体保健运动等。不仅"康养"原动力足,并且可以丰富"康养"的产业类型,促进消费,活跃经济氛围,使原本单一的依托阳光、森林等特色自然资源发展为以"康养"为核心,辅以其他多元、立体的特色服务产业,成为一种特色社会资源。

  3.4 城市文化的意识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羽翼。

  并不是只有文人骚客留下了笔墨才可以被称作文化,凡事城市在历史特定时期所经历的一些事件,都值得被铭记。如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被纳粹屠杀,城市也铭记这一段历史,修建了犹太人纪念馆,悲怆也成为了柏林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再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柏林墙将城市一分为二,东柏林的人对西柏林的向往,对西方世界的渴望被涂鸦在墙上,柏林墙倒塌之后,柏林墙不仅成为柏林城市街头、公园、公共空间的构筑物,同时也成为这座城市向往自由的标志,成为了一种城市文化。

  柏林居住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文化在此的包容与交融。再如: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有意将码头文化、船舶文化植入到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是本地人、外来人能够直观的意识到城市的港口文化。

  攀枝花市建市虽仅有 50 余年,但在这短短的 50 余年的过程中,从一个无人居住的工矿基地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城市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国家政策"三线建设"使这个城市从无到有,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富裕的工业文化。建市之时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劳动人民来到这里,98%的城镇人口由全国各地汇集而来,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五湖四海和谐共处,多彩民俗交汇共融,是一座"没有隔阂的城市",多元性以及同一性也是城市的文化。

  既然攀枝花是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并以"康养"为主题进行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开发,那么可以保留城市的工业遗迹,大力发展与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与此同时赋予这座城市更多的休闲文化、多元无隔阂的包容文化,以全新的姿态来迎接外来人口。

  3.5 专项人才培养

  在 50 余年的城市建设中,以金属冶炼为支柱产业的攀枝花积累了大量的冶金相关类的实践经验,也培养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人才。然而当面临对另一种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时,对"康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人才却是十分的匮乏。"康养"不仅在攀枝花尚属新型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也缺少相关研究,从攀枝花市举办全国第一届康养主题论坛便可以看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吸引相关人才,对国内外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再开发的研究,对"康养"为主体的服务类产业研究,就地实践积累相关经验,不仅成为"康养"产业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康养"理论的中心,为我国城市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模式提供相关经验也"康养"提供理论依据。

  4 结语

  攀枝花市从曾经的国家政策扶植的中心逐渐淡出,但也绝不会在历史的舞台退出。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这座城市已有上百万的人口,经济规模也突破千亿大关。国家经济的软着陆,使得攀枝花市也不得不面临工业萎靡,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攀枝花市需认清转型的内容是如何将对一种城市特色资源的开发转向为对另一种城市特色资源的开发。而在这个资源的开发的过程中,明确自身所有的特色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并将社会资源转化为特色社会资源,为自身所利用,这样方可在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的变化中,减少对自身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兴国,石来德。城市特色资源辨析与转化[J]。同济大学学报,2006(12)。

  [2]刘吕红,阙敏"。三线 "建设与四川攀枝花城市的形成[J]。唐都学报,2010。

  [3]牛亚非,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3)。

  [4]江潇。触摸攀枝花城市转型的脉搏---中央、省级媒体聚焦攀西试验区建设综述[N]。攀枝花日报,2014 年 4 月 17 日 第一版。

  [5]汪千郡。产城融合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探讨--- 以青神苏镇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6。

  [6]赖启航。攀枝花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33):6。

  [7]付建平,史仕新。攀枝花农村经济发展探讨[J]。特区经济,2007。

  [8]王丽。攀枝花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3。

  相关阅读:攀枝花学院学报四川省级论文投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2496.html

《以攀枝花市为例论述资源转型对城市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