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学报经济科学类核心学报体育科学类核心学报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谢无量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

谢无量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19-05-13 17:10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20世纪是中国伦理学的创世纪。面对传统价值体系土崩瓦解,新道德观念尚未确立的严峻现实,谢无量等一批先知先觉者在融会贯通中西古今之学的基础上,开始对传统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传统伦理思想现代诠释和现代

  [摘要]20世纪是中国伦理学的创世纪。面对传统价值体系土崩瓦解,新道德观念尚未确立的严峻现实,谢无量等一批先知先觉者在融会贯通中西古今之学的基础上,开始对传统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传统伦理思想现代诠释和现代国民道德观念重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凸显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谢无量的伦理思想不仅推动了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促进了系统化、学理化的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的初步建立,而且重新建构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万有伦理;不仅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及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而且引领了新时期的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不仅具有学术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谢无量,传统伦理思想,现代诠释,道德观念更新

武汉大学学报

  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剧变,传统善恶、是非、忠孝、义利、廉耻观念遭遇极大冲击,而新的公私道德、职业伦理、国家观念等一整套价值体系尚未建立。面临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梁启超、蔡元培、刘师培、谢无量(谢蒙)等一批先知先觉者在吸收西学基础上,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整理传统伦理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谢无量是近现代著名哲学史家、伦理学者和书法家,是中国伦理学科草创时期的重要奠基者[1]。

  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该往何处去的问题,他提出融会贯通、美美与共、善察谨变、返本开新的中西古今文化观[2]。1914—1932年间,谢无量撰写出版了20多部著作,伦理学是他用力最勤、影响最大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相关思想集中体现在《新制修身教本》《伦理学精义》《伦理学自叙》《阳明学派》《孔子》《朱子学派》《中国哲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国民立身训》《妇女修养谈》《诗经研究》等论著当中。谢无量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进路折射出民国学术研究的重要转型[3]。本文通过解读其伦理学论著中所包含的理念与方法,尝试总结和评价其学术思想的内容与特色,重点关注他在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传统伦理思想现代诠释和现代国民道德观念重构方面的历史贡献及其时代价值。

  一、谢无量与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

  清末民初是一个呼唤价值重估和道德革命的时代,也是一个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伦理学者一方面忙于探索救国救亡的道理,一方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批判性与继承性等尖锐问题。出于道德革命和改造国民性的需要,一批先知先觉者意识到伦理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将其作为专门的问题来研究,同时引进西方的伦理思想,以此来观照中国的道德问题,进而发展出系统化、学理化的现代伦理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极具学术敏感性和自觉性的谢无量开始了伦理学理论探索,建立起“二部八论”和“三位一体”两套各具特色的伦理学体系,为中国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做出了贡献,推动伦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一)“二部八论”伦理学体系

  1914年,谢无量在《雅言》上发表《伦理学自叙》一文[4],提出了一套中国本位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简称“二部八论”体系。所谓的“二部”,是指这一体系包括理论和应用两大部分,体现了伦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科学的特征。理论部主要解决道德起源、人性善恶、动机与行为、理想人格标准等理论问题。应用部主要解决如何修身养性、承担义务、追求至善和践行内外自他之德问题。所谓的“八论”,是指理论部和应用部又各自由四个分部构成。理论部包括道论、性论、志论和君子论。应用部包括修身论、分论、善论和德论。总体观之,谢无量的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用中学概念比附、格义西方伦理学概念,厘定中国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术语。例如,谢无量将“志”“分”等从中国传统伦理中拈出,比附为“动机”“义务”等西方现代伦理学概念术语。这种比附、格义之法有其好处:一方面,可以找到中西之学会通之处,从而发现人类伦理思想的共性,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西学概念重新阐释传统伦理思想,为其注入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涵。

  第二,试图建立一种“以中释中”的现代伦理学体系。民国初年,有关伦理道德的讨论铺天盖地,但多为一些细节性、情绪化的讨论,缺乏真正的学理性思考。傅斯年就此批评道:“整天说德,却不能创个有系统的伦理学。”[5](p407“)二部八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在向传统伦理概念注入新内涵的基础上,以这些关键概念为核心,建构起一种有别于传统学术,也有别于西学的特殊的中国伦理学架构。这一架构不仅试图回答伦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如人性善恶与道德起源,行为动机与理想人格,而且能够给国人的道德实践提供指导,使其学会修身养性、缮固道德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通过伦理学理论建构,为系统整理传统道德文化,重构国民道德观念奠定基础。全盘西化论者认为,传统伦理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部予以革除,转而采用西方现代伦理。与此立场不同,梁启超、刘师培、蔡元培、孙中山、谢无量等人看到了传统伦理思想的“善美”之处。虽然历经几千年封建统治,传统伦理难免带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也不乏一些精华和闪光之处。另外,在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如果将旧体系全盘推倒,不仅会导致孩子与洗澡水一同被倒掉的后果,而且极有可能导致价值淆乱,使得普罗大众在面临道德判断时无所适从。

  谢无量的“二部八论”为整理国故提供了一种操作性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伦理学自叙》的文字表述不难看出,谢无量有意以“二部八论”为基础,写成一部规模宏大的伦理学著作,而且其附录都已经设计完成①。但是,就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除了1914年出版的《新制修身教本(四)》《伦理学精义》之外,还没有发现谢无量出版过其他伦理学理论专著,但是这两部著作所采用的概念术语、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与《伦理学自叙》不尽一致,而是吸收借鉴了西方近代伦理学“三位一体”的经典体系。

  (二)“三位一体”伦理学体系

  谢无量的学术思想虽然带有浓郁传统特色,但是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学人当中,他是较早采用“以西释中”“援西入儒”研究模式的哲学史家和伦理学者[6]。在谢无量看来,近代伦理学有三个根本性概念,即善、德和义务。“考西洋伦理学史,则古代学者主善,中世学者主德,近世学者主义务,皆因世异尚,希能同时具求三者之义而观其会通也。惟吾国儒家之说,则善论、德论、义务论莫不皆备。”[7](p132)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谢无量尝试借鉴近代伦理学的基本框架,建立起一个以儒家伦理为主体而又兼顾各家伦理学说,相对简单而又自足完善的中国伦理学体系。概而言之,这一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义务论与德性论调和折中。谢无量正确认识到了义务、德性和至善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他看来,义务具有强制性,而德性则无;义务是有差等的,而德性则无;义务强调外在,而德性则强调内在;一个重他律,另一个则重自律;一个相对狭隘,另一个则包含甚广。尽分和修德是到达至善之境的方法。能尽分并不一定有德性,有德性则必然能尽分[8](p129)。由此可见,谢无量当时对义务和德性之异同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把现代伦理学的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引入到国故整理之中,试图建立起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话语体系。善恶论、义务论与德论“三位一体”的伦理学体系就是这种尝试的结果,不仅体现了谢无量折中诸学、会通中西的学术胸怀,而且也体现了他整合规范伦理学与德性伦理学的倾向。

  第二,典型的目的论伦理学。蔡元培是谢无量在南洋公学时期的老师,由其翻译的泡尔生《伦理学原理》对后者影响颇深。泡尔生伦理学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伦理学。该伦理学以确定人生目的及达到目的之手段为主要研究任务。前者是一种善论,或者价值论,后者是一种德论或者义务论[9](p40-41)。东西方传统伦理大多属于目的论。“这种伦理学类型常常把善论(目的论、价值论、幸福论)与德论(工夫论、修养论、义务论、人格理论)结合起来,其中善论主要是讲人要达到的目标,德论主要是将人要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手段,或者这一目标在人的活动、性格中的体现,故而后者一般要以前者为依据”[9](p200)。

  谢无量“三位一体”的伦理学体系,就是一种典型的目的论伦理学。他把“至善”作为人生道德修养的目标,而义务和德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谢无量吸收借鉴了西方经典伦理学体系。其理论模式看似比较传统,但放在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无疑具备极大创新性。我们对谢无量学术思想的评价,必须考虑到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语境。现在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的学术观点,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学界可能是极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成果。

  因此,如果不用后人的标准来苛求古人的话,也许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清末民初正是西学东渐走向深入的一个时期,虽然有不少人尝试运用现代学术观念来诠释传统伦理思想,但是少有人像谢无量这样建立起宏大的“三位一体”的伦理学体系。而且,谢无量的伦理学理论建构是在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先例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探索精神及其所取得的成绩在当时无疑具有开拓性意义。

  第三,“以西释中”的理论模式。在民国初年特殊的学术环境下,中西融合式的伦理学理论架构更容易为各派学者所接受。当时,激进派对传统道德体系破而不立,结果导致旧的道德规范被打破,而新的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人们陷入一种“盲行索途”的价值淆乱、无所适从状态。有观于此,谢无量以西方经典伦理学体系为基础,较早建立起独特的中国伦理学体系。其功能不仅在于整理国故,斟酌损益,为建立新伦理奠定基础,而且在于通过“援西入儒”建立起新的道德形而上学。这一体系为后来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探索空间。后辈学人正是以谢无量思想为起点和借鉴与超越的对象,不断将中国伦理学研究推向前进。由此可见,谢无量在中国现代伦理学科创立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二、谢无量与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谢无量认为,中国伦理发达最早。我国先民在黄帝时期就有了明确的伦理标准,尧舜就是古人所尊崇的道德模范人物,并发现了“中”这一“伦理上至善之标准”。在其哲学史论著中,谢无量对上至远古,下至清季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诠释[10](p40)。由于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特的道德文化[11](p1),一部中国哲学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伦理学史。通过哲学史研究伦理学史,是谢无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成果特色:通史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并重

  在推动传统伦理思想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谢无量特别注重通史性研究与专题性研究的结合。他既撰写了《中国哲学史》这样的通史性著作,又出版了《阳明学派》《孔子》《朱子学派》《佛学大纲》《王充哲学》《诗经研究》等这样的专题性论著,及《国民立身训》《妇女修养谈》这样的道德修身书,并在《大中华》《中华教育界》等报刊上发表《老子哲学》《韩非》《人性论》等论文,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创新性诠释。

  谢无量的伦理学史研究成果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即以儒家为主体,兼及佛教与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例如,其伦理学专著《伦理学精义》和道德修身书《新制修身教本(四)》《国民立身训》《妇女修养谈》等,都是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由此凸显出谢无量的文化保守主义特征,及其与现代新儒家一派的关联[12]。与此同时,他又肯认道家、佛教伦理学说的合理价值,并致力于发挥其在现代道德风尚建设中的作用。

  这在《中国哲学史》中有所反映,在专题性著作中则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在《老子哲学》中,针对老子“大道废,有仁义”的观点,谢无量解释说,“老子之意,或有为于春秋当时之弊而发,顾其事有为古今之通患者,亦可深观而得医石之效也”[13](p1166-1167)。又如,在《佛学大纲》中,谢无量曾对佛教伦理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他认为,“佛之为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教之返其本觉,以成就超绝之人格。其神化功用之极,诚有若不可知者,然莫不以人生为本,以存善去恶为归,立一极以赴之,坚苦卓绝,以求必达其志,可与伦理学相发明者,固亦众矣”[14](p273)。这些认识在当时无疑具有一定前瞻性。

  事实上,谢无量对道家实践伦理(即修养论)的重视,对法家国家伦理(尤其是公私之辨的讨论),对佛教伦理之善恶论、人性论、报应论等的创造性总结和阐发,都是他融会中西古今之学为我所用的重要体现。正是通过这种融会贯通和返本开新,谢无量为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和国民道德观念的重新建构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谢无量与现代国民道德观念的重构

  就价值重估和道德革命而言,学理上的探讨、法律上的确认固然必不可少,但更为重要的是普通民众道德观念的解构与重构。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施,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在民,全体国民一律平等,依法享有选举、参政、居住、言论、出版、集会和信教等基本权利。这也就意味着基于民主、自由、平等精神的新国民观在法律上得到确认[20](p29)。虽则如此,对普通民众而言,其国民观的转变、道德观的重构依然任重而道远。一方面,传统观念不仅根深蒂固,而且常常被野心勃勃的军阀和政客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

  另一方面,激进人士极力提倡采用西方伦理替代中国固有伦理,进而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辛亥革命只是打碎了君主专制的政治框架,而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封建旧道德的思想框架,才是阻碍中国现代化和国民道德重构的根本性因素。国民最后觉悟之觉悟是“伦理的觉悟”[21](p97)。如何在吸收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传统伦理,批判性继承其合理成分,以满足新时代、新社会道德观念重构的迫切需求,是摆在清末民初伦理学者面前的一个颇为紧要问题。对此,谢无量有着自己的理念,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作为一位极具学术敏感性和现实关怀的现代学者,他在业师蔡元培等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的道德观念进行了重新建构,建立起符合时代精神的个人道德、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和万有伦理,并体现出如下特征:第一,谢无量对现代国民道德观念的重构是以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为起点。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道德是家庭、社会、国家与万有伦理的基础。蔡元培指出,“道德之教,虽统各方面以为言,而其本则在乎修己”[22](p8)。

  谢无量也认为,伦理关系就是人己关系。“处己以正,而对人不以正者少矣。”[8](p89)因此,个人有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个人修养之关键在于从善去恶。“故明善恶原理,是修养之根本问题也。”[23](p198)道德修养包括精神与身体两大方面。“人必内强其心志,有坚忍不挠之气魄,外强其体力,有健壮耐劳之肢干,修养者所以自强也。自强而后能胜己之愿,以任世之事,不可不勉也。”[23](p211)对精神和身体都有好处的修养之法是读书,但读书须讲究方法,“非徒广记诵而已。必要体之于身,切实有益”[23](p214)。谢无量所论个人道德十分全面,涉及个人修养、立志、力行及人格等诸多方面。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谢无量是一位颇具文化自信、理论自觉和现实关怀的伦理学者。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时代,他在吸收西方伦理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对传统儒释道法家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思想成果主要体现在中国伦理学理论体系建构、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诠释和现代国民道德观念的重构三个方面。谢无量试图走出中西古今之争,倡导中西伦理思想的融会贯通、美美与共,同时也强调古今伦理的善察谨变、返本开新。

  他既认识到伦理道德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及社会变革对道德变易的影响,又肯定伦理道德的延续性和普世性,并勉励伦理学者保持其主体地位和独立性,不屈服于外在权势与名利的影响。秉承这一精神,谢无量不仅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回应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而且在推动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等方面取得重要成绩。遵循“穷其变,守其常”的原则,他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整理和重新阐释,在重塑国民个人道德、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观念和万有伦理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其学术思想不仅具有伦理学史意义,而且对于新时期的道德风尚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谢无量的思想遗产,我们亟须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学研究及其历史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0(4).

  [2]覃江华.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谢无量先生的文化观略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8(1).

  [3]刘永祥.谢无量经学思想略论[J].史林,2011(6).[4]谢无量.伦理学自叙[J].雅言,1914(4).

  [5]傅斯年.清代学术的门径书几种[M]//傅斯年全集:第四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

  [6]覃江华“.兼总百家,必归于儒”: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J].理论月刊,2013(12).

  [7]谢无量.孔子(谢无量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谢蒙.伦理学精义[M].上海:中华书局,1914.

  [9]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柴文华.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及诠释框架[J].哲学研究,2008(1).

  相关刊物推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曾用刊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科论丛.高等教育研究,1930年创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大力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繁荣学术事业,开展学术争鸣,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209.html

《谢无量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