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学报经济科学类核心学报体育科学类核心学报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知行合一:新时代阳明心学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启示

知行合一:新时代阳明心学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启示

发布时间:2019-07-26 17:18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阳明心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质性,二者都强调人的主体性、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德的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传统知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

  摘要:阳明心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质性,二者都强调人的主体性、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德”的追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对传统知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对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层启示意义,即心上学、事上磨、致良知、合为一,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时代;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知行问题一直是中国哲学历史长河中的焦点问题。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393孟子主张先知后行。荀子主张知行统一,知与行相互交融。“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2]北宋二程强调知先行后。朱熹承袭了这一观点,同时对于二者的重要程度,又强调行重于知。王阳明则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辩证思维的知行观,即“知行合一”。

  由此开起了儒学新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近年来,国家尤其重视知行统一的重要性,习近平更是明确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若丘山,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同时也是五位一体中“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认知不够深刻,仅浮于浅面甚至是认知偏差,没有真正的入脑入心;二是能够认同但不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三是认同并践行,但践行程度不够或不能持之以恒。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作为解决知行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解决方法。

  一、知行合一提出的时代背景

  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提出,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环境。王阳明处于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不思进取,特别是明武宗时期,宦官当道,太监“八虎”嚣张跋扈,使得政治一片混乱,敢言真语者皆被诬陷革职或处死。统治者争权夺位,爆发了宁王之乱,最终由王阳明带兵平乱。此外,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大量农民流失土地成为奴仆或流民,农民缺少土地,国家也因此缺少了征税对象,财政状况堪忧,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王阳明认为动乱的根源是人心出了问题,是知行产生了脱节。因此,对现实的思考是其思想产生的重大背景。文化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在当时成为官方正统学术,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八股取士,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读书人重知轻行。其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人知行脱节,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功利主义盛行,社会行为失范。

  “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压制了社会思想的创新,人们一味强调求理与格物致知,从而轻视了对行的把握。阳明先生痛感“今天下波顽风靡,为日己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人是己见,莫肯相下求正。”[4]阳明先生在这种情况下敢为人先,冲破思想束缚,提出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思想。

  起伏跌宕的特殊经历。一是家庭成长背景。阳明先生生长在书香世家,父亲王华为是科举状元,官居高位,在王阳明的成长中具有重大的影响。爷爷王天叙是著名大儒,因爱竹被称为“竹轩公”,培养了王阳明洒脱不羁的独立性格。二是少年立志成圣人。王阳明少年聪慧,被誉为神童,年少时曾出走关外游历,立志做圣人,为了成圣,其遍读朱子书籍。虽然格竹的失败让其对朱子的成圣之道产生了怀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朱熹等前贤的思想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黑暗官场的经历。

  因不愿同流合污,被宦官刘谨诬陷,廷杖四十,贬谪贵州龙场。在艰难困苦之境,王阳明克服重重困难,并在龙场悟道,发出“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5]以及后来的办学、剿匪与战事平乱等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是其“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实践之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就是在历经重重磨难之中提出和不断成熟的。余秋雨称其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在《乡关何处》中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6]

  他的“心学”不仅对后世的中国有着重大影响,对周围国家也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至今仍被日本人尊崇不已。“心学”绝不是我们简单认为的“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强调主体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追求大善,努力将知与行进行合理转换,达到知行相统一的哲学体系。新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批判继承更要创新发展,要将其超越时空和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有效发挥其解决知行问题的作用。

  二、“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1.内涵解析

  在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思想中,“知”是知良知,本体的道德,也是指知识,对事物全方位的了解,包括的来龙去脉、因素构成等,即把握事情的本质。只有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达到掌握和了然于胸才是真的“知”。在今天指的就是认知与学习,对事物规律的把握。所谓“行”,便是将“知”了解透彻后,付诸于行动,并在践行中检验“知”,升华对“知”的理解。“知行合一”大致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王阳明指出“若不用克己功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天理终不自现”[7]82,即要理论联系实践。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知”一定要通过“行”表现出来,“行”才是“知”的可靠表达。第二,内化于心。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7]77,行是实践,良知必须实践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获得和完善真理,并在此过程中进行价值塑造,如生命印记般融入内心,自发与自觉的知行合一。第三,致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8]439。让知行成为本能,而不是外在强加,不为行善而行善,知即是行,行就是知。行善不在于标榜自我,而是因为你的内心明辨善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第四,知行合一,再出发。知与行二者不可分离,知与行也是不断再循环、再出发的,正如真理需要不断被实践检验。

  2.阳明心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质性

  对“德”的共同追求与践行。儒家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德性教化,提倡仁义礼智信,阳明心学同属儒家文化,自然也继承了这一点。“知行合一”本身就是针对当时社会人们道德与实践脱离,功利主义盛行而提出的。王阳明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要依照良知、发扬良知,不断地在实践中呈现良知。这样,道德就可以从人的认知层面推行至行动的层面,达致明辨是非,遏恶扬善的目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阳明心学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阶级烙印,其“德”的内涵与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是有一定区别的。今天倡导的“德”是对传统文化“德”的批判继承,汲取了其合理内核。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9]。

  尽管二者对“德”的具体内涵有所差别,但二者都凝结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至高追求。特别是阳明心学对“德”的教育方法是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借鉴的,继承和创新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思想,有利于实现“德”的内化。

  三、新时代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启示

  1.心上学:鞭辟向里

  先生尝示学者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7]210书法的好与坏不一定是练习多少的问题,在下笔前,要多静心常思,心中勾勒结构,这与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具有相同道理,画竹之前,心中需有竹。阳明先生以学习书法为例,指出做事态度的重要性,强调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与认真,这也就是王阳明经常提到的“心上学”。借鉴“心上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研精致思,追本穷源深入学习,追本穷源。先生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7]

  77王阳明就孝道回答弟子徐爱,不能行孝实际是因为不是真知,知道就能做到,没有知道做不到,做不到是因为不是真知道。孟子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11]304孟子以弈秋教人下棋为例,一人专心致知,另一人学的时候心不在焉,心里想着射天鹅,其学习的效果显然差之千里,而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不是智力差别,而是能否专心致志。学习核心价值观要端正学习态度,深入探求其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脱节问题,究其根本是了解不够深入,未能达到真“知”。

  为此必须从根源上进行内涵剖析,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结合历史故事深刻了解,从中寻找精神力量和智慧的启迪。中国历史上历来都不缺爱国仁义之士、诚实守信、宽容互助的楷模。唐雎不辱使命,为国家利益甘冒生命之危;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得百金者,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诚实守信、“民贵君轻”的民主思想;“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宽容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57的和谐思想、公正廉明的包拯等。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价值观的源头,从他们的事迹中感悟生命,从而得到人格的熏陶和激励,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立鸿鹄之志,坚定理想信念先生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知者。”[7]29作为一代大儒,王阳明十分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认为立志是一切事业成功的首要前提,即使是学习各种工匠技艺也需要坚定的意志才能完成。

  当前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题,对于爱国、敬业等核心价值观部分与自身结合不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强调立志的重要性,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号召新时代的青年,要立鸿鹄之志。新时代要把个人志向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结合起来,同中国梦联系起来,理想是个人持续不断追求的精神动力之源。立志需躬行,广大青年要培养自身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在理想信念上坚贞不渝,要有着“安贫乐道”的精神,保持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新形势新挑战。越是发展关键时期,我们越需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它凝心共识,构筑精神长城,并由此形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实现的最持久力量。如何在实际行动中做到知行合一,阳明心学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有效方法。

  即“心上学”“事上练”“达于道”“合为一”。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将阳明心学超越时空,将其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部分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发挥其时代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要认真学习和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真谛,常思己过,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荀子.图解荀子[M].崇贤书院,译.合肥:黄山书社,2015:2.

  [3]蔡利民.“两学一做”:以知促行以行促知[N].光明日报,2016-05-27(2).

  [4]王守仁.阳明全集:第2卷[M].北京: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487.

  [5]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27

  [6]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7]王建军.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6.

  [8]王阳明.传习录[M].姚彦汝,编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相关知识阅读:社会科学类学院学报容易安排发表吗

  想要投稿社会科学类学院学报,可以通过专业的论文发表平台,都是与一些学院学报长期合作,您可以将自己的情况告知编辑老师,为您选择适合的期刊,如果有符合要求的学报会直接进行投稿,这样发表起来是比较容易的,下面小编就介绍几本长期合作的社会科学类学院学报,需要投稿作者可以了解学报详情,或者直接咨询我们的编辑老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389.html

《知行合一:新时代阳明心学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启示》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