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中国英语学习者社会规范加工的外语效应机制

中国英语学习者社会规范加工的外语效应机制

发布时间:2020-03-31 16:1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提要:双语者在母语和外语模式下的决策判断模式是否一致是双语认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一项社会规范加工任务,以被试自定步速阅读判断句尾关键词的接受度和反应时为指标,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母语和外语模式下对三类社会行为(高度符合社会规范、中性

  提要:双语者在母语和外语模式下的决策判断模式是否一致是双语认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一项社会规范加工任务,以被试自定步速阅读判断句尾关键词的接受度和反应时为指标,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母语和外语模式下对三类社会行为(高度符合社会规范、中性、高度违反)的加工变化。结果发现:第一,外语模式下,所有被试对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提高,中性行为接受度不变,表现出明显的外语效应;第二,被试对高度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变化存在差异,高水平组保持不变而低水平组显著降低,且外语水平与该类行为接受度的外语效应量负相关;第三,语言模式与不同类型社会行为的加工时间交互作用显著,母语模式下三类信息加工时间差异显著,但外语模式下中性和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判断时间差异消失。上述结果表明,正性和负性信息加工的外语效应机制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二者都存在情感自动加工弱化,但外语水平与负性情感弱化相关的外语效应不存在线性关系。

  关键词:社会规范加工;外语效应;外语情感减弱假设;机制差异

外语界

  1.引言

  双语者拥有两套语言系统,同一双语者在两种语言模式下是否因语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倾向?这一问题源于根据单语者提出的“沃尔夫假设”,即使用明显不同语法的人,会因其使用的语法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或评价(Whorf1940)。语言对于事物范畴化的方式影响认知过程,创造了某些认知上的偏向(Casasanto2016)。近期国际研究突破了这一框架,将语言影响认知推进到宏观决策领域,发现同一事件分别以母语和外语表述时,人们的决策判断会随着表述语言形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一现象称为“外语效应”(Keysaretal.2012)。

  系列研究发现外语效应在决策和道德判断领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Hayakawaetal.2016;Costaetal.2017)。例如,Hadjichristidisetal.(2015)发现用母语呈现实验材料时,双语者风险决策会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偏差,而在外语模式下这种偏差减弱甚至消除。Costaetal.(2014)发现在外语条件下被试做出了更倾向功利主义的选择。无论是风险决策还是道德判断,都涉及对社会规范的认知,然而我们目前尚不清楚双语者对社会规范信息的认知加工是否随着表述语言模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本研究拟究通过自行设计的社会规范加工任务,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母语和外语模式下对不同类型社会规范信息的加工变化,揭示社会规范加工的外语效应机制。

  2.外语效应研究

  2.1外语效应的行为表现

  外语效应在风险决策中的发现。Kesayetal.(2012)首先以“亚洲疾病问题”为风险决策情境,对决策过程的外语效应进行了考察。发现决策问题用母语呈现时,被试表现出典型的框架效应(framingeffect),即在获益框架中表现出风险厌恶(riskaversion),在损失框架中表现为风险寻求(riskseeking),两相对比产生了明显的决策偏差。但是,同样问题以外语呈现时,被试在获益与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偏好趋于一致,框架效应减弱甚至消失。后续系列研究表明,双语者使用外语思考风险决策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规避偏差,做出更加系统一致的决策(Hayakawaetal.2016)。

  近年来外语效应的研究边界不断拓展,从风险决策拓展到了道德判断领域。Costaetal.(2014)利用经典的电车困境道德冲突(是否扳动道岔使失控的电车转轨并撞死一人,以拯救原轨道上作业的五个人的生命)作为实验材料发现,相对于母语描述,外语描述条件下双语者更倾向于支持功利主义的结果论判断倾向(牺牲一人以拯救五人,因为五个人生命的价值大于一个)。而依据道义论原则,一个人的生命与五个人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Geipeletal.(2016)发现双语者在外语条件下做出了更宽松的道德判断,外语使人们在道德评价中更看重行为的结果而非意图。

  2.2外语效应的机制争议

  外语效应的产生机制目前争议很大。已有研究从情绪和认知负载两个维度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外语情绪激活减弱,直觉加工被弱化(Hayakawaetal.2016)。支持证据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研究表明相对于母语表述,外语表述可降低人们的情绪激活强度(Pavlenko2012;Caldwell⁃Harris2015)。在外语模式下进行道德判断时,被试的主观善恶成分降低,判断结果更加理性,从而降低母语模式下的框架效应或热手效应(Hot⁃Handeffect,Gaoetal.2015)。

  情绪强度对外语效应具有中介或调节作用,对于情绪卷入度较低的道德困境,被试的道德判断在母语与外语语境下无显著差异(Coreyetal.2017)。二是外语认知负载增加,审慎加工被增强(Costaetal.2017)。受外语水平的限制,相对于母语,同一文本内容以外语形式呈现时,被试的认知加工流畅性较低,因此需要投放更多的认知资源对文本内容进行更精细的认知加工(Alteretal.2013),促进个体从启发式加工向分析式加工转换,使人们更加审慎地思考问题(尹军等2018;Diaz⁃Lago&Matute2019)。例如Oganianetal.(2016)发现通过任务操作(任务转换)消耗被试认知资源后,决策中的外语效应减弱甚至消失。

  2.3外语效应亟待精细验证

  已有外语效应研究亟待在以下三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实验结果不一致。虽然目前在英语(Costaet.al.2014)、西班牙语(Cipollettietal.2016)、德语(Geipeletal.2015)等多种母语背景和专业背景(蔡任栋等2016)的双语者中都验证了外语效应的存在,但部分实验没有发现明显的外语效应。例如,Hayakawaetal.(2017)在系列实验中发现双语者在两种语言模式下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类似结果发生在多个决策判断任务中(Vivesetal.2018)。Čavar&Tytus(2018)发现克罗地亚⁃德语双语被试在道德判断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外语效应,作者推测这可能与被试较高的二语水平有关系。因此,外语效应亟需进一步实证验证,特别是要深入考察外语水平对效应的影响。

  二是刺激材料数量不足,容易造成测量误差。已有研究受到研究范式限制,多是通过单个或少数案例情景让被试做出判断(如电车困境、亚洲疾病等),虽然通过扩大被试数量等手段弥补刺激材料数量不足的缺陷,但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时,被试回答问题的心理状态、生理环境和认真程度等很难控制,这些都容易影响被试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判断结果,造成测量误差,影响数据结果的信效度。

  三是测量指标单一,缺少反应时指标。受制于风险决策或道德判断情景复杂,需要大量文字描述,被试需要长时间的综合考量,已有实验设计范式无法敏感地捕捉被试判断关键信息的反应时,只能依赖接受度指标,限制了对外语效应的多维测定。由于信息加工的时间进程是认知加工的重要指标,如果能够通过实验设计精确测定关键信息加工时间,就可以为深入揭示外语效应的认知机制提供重要线索和参考依据。

  基于此,本研究拟克服上述局限,采用了句尾关键词自定步速阅读判断任务,依托大量的社会规范行为案例,精确测定被试加工社会规范关键信息的接受度和反应时,对比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两种模式下对高度符合(正性)、高度违反(负性)和中性社会规范信息的加工变化。其中英语水平为被试间变量,语言模式和社会规范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研究具体回答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中英双语者对不同类型社会规范信息的加工是否存在外语效应?其表现形式是否相同?第二,不同类型社会规范信息的外语效应机制是否存在差异?外语水平与社会规范信息类型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3.研究方法

  3.1被试

  研究选取我国某双一流高校54名(其中女性30名,男性24名)英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被试平均年龄为22岁(SD=2.65),英语学习平均起始年龄为10岁(SD=2.47),均自愿参加实验并填写语言学习等背景问卷。根据被试的英语能力考试等级和现场英语测试成绩将被试平均分为高低水平两个组别。其中高水平组均通过了专业八级(TEM⁃8)或同等级别国际考试(雅思7分以上),低水平组则没有参加上述考试经历。现场测试为一篇学术英语讲座,被试听后完成笔记填空任务,评分标准参照雅思九级量表进行。

  高低水平组被试的成绩分别为:高水平组平均7分(SD=0.85),低水平组平均4分(SD=0.99)。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的外语水平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T=13.068,p<0.001)。

  研究采用了一项典型的社会规范判断任务(Muetal.2015)。每个行为情景由两个句子构成,前一个句子是情景句,后一个句子是行为句(例句见表1)。被试需要自定步速阅读句子并判断句尾词描述的社会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每个句尾关键词描述的社会行为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社会情景,由此构成了三种社会规范情况:高度符合社会规范、高度违反社会规范、中性行为。实验共包括120种不同的社会行为关键词,每个关键词对应三种社会规范类型的句子各一个。所有词汇均不超过大学英语四级要求。所有句子均用英文写成后再翻译为中文,然后采用回译法反复比对后确保中英文句子一致(Brislin1970),最后形成正式实验的中英文行为情景句子各360个。

  4.结果

  高低水平组被试在汉语和英语模式下对不同类型社会规范信息的接受度评分和判断反应时结果如表2所示(括号内为标准差)。对每个维度进行的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分为下述三个小节依次报告。

  4.1接受度判断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规范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104)=1167.67,p<0.001),高度符合、高度违反和中性社会行为的接受度差异显著,表明实验材料区分度很强,实验设计有效。语言水平的主效应显著(F(1,52)=7.09,p=0.01),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度整体较高。语言模式主效应不显著(F(1,52)=1.40,p=0.243),但语言模式与社会规范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4)=55.15,p<0.001)。

  简单效应检验表明相对于汉语模式,两组被试在英语模式下对高度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降低(p<0.001),对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提高(p<0.001),对中性行为的接受度不变(p=0.128)。由于语言水平与语言模式和社会规范类型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2,104)=2.97,p=0.057),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高低水平组被试在两种语言模式下对同一类型社会规范信息的判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加工高度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时,相对于汉语模式,低水平组被试在英语模式下的接受度评分显著降低(p<0.001)而高水平组没有显著变化(p=0.078);对高度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高低水平组均显著提高(ps<0.001),对中性行为的接受度均不变(高水平组:p=0.269;低水平组:p=0.300)。

  4.2反应时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语言模式主效应显著(F(1,52)=86.74,p<0.001),被试在汉语模式下的平均反应时(2018毫秒)显著快于英语模式下的平均反应时(2563毫秒)。语言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F(1,52)=0.79,p=0.378)。语言水平与语言模式和社会行为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104)=0.36,p=0.701),但是语言模式与社会行为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4)=4.71,p=0.013)。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虽然被试在英语模式下对每种社会行为的句尾关键词判断耗时都比汉语模式下显著增加(ps<0.001),但三种社会行为的耗时变化程度不同。汉语模式下,中性社会行为关键词的耗时显著长于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耗时(p=0.004);但在英语模式下,上述差异消失(p=0.271)。两种语言模式下,高度符合社会规范行为加工的耗时均最短(ps<0.001)。

  4.3语言水平与外语效应量的相关性

  鉴于前述高低水平组被试在两种语言模式下对不同社会行为的接受度评分变化存在差异,为了进一步精确测定语言水平对外语效应的影响,我们将被试的外语测试成绩与其对应的外语效应量各项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出,高度符合和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外语效应量与外语水平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外语水平与高度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外语效应量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F(1,52)=5.850,p=0.019,r=0.318,调整后R2=0.084),表明外语水平能够解释其外语效应量8.4%的方差。而另外三个因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均不具有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表明外语水平与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外语效应量不相关,与各类社会规范加工时间变化的效应量均不相关。

  5.讨论

  5.1外语效应的表现形式

  本研究拟回答的首个研究问题是中英双语者对社会规范信息的加工是否存在外语效应及其表现形式。研究通过社会行为关键词自定步速阅读任务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社会规范信息的加工判断是否受到语言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汉语模式,同一社会规范用英语呈现时,中英双语者对高度符合和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总体发生了显著变化,中性行为的接受度不变。这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同一社会规范信息的认知加工受到了其表述语言模式的影响,产生了明显的外语效应。这一发现印证并拓展了已有外语效应的领域边界。

  截至目前,外语效应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决策和道德判断领域(Hayakawaetal.2016;Costaetal.2017),本结果首次以直接的证据表明,语言模式影响双语者社会规范信息的加工。就外语效应的表现形式而言,本研究结果表明外语效应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规范行为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可能会更加宽松,也可能更加审慎。具体而言,双语者在外语模式下对高度违反社会规范的负性行为可能更加宽容,但对于高度符合社会规范的正性行为可能会更加审慎。这一结果拓展了已有外语效应的研究结论。

  在道德判断领域的已有研究表明,双语者在外语条件下对一系列违反道德规范的私人行为做出了更宽松的道德判断,Geipeletal.(2015)据此认为外语模式下对同一行为的道德判断比母语模式下更为宽容。类似的,外语表达甚至可以降低被试对同类事件(如乘飞机旅行等)的风险感知,使被试对具有潜在危险的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宽松(Hadjichristidisetal.2015)。本研究结果表明,外语效应的表现形式可能更加多维,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宽松,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2外语效应的产生机制

  本研究拟回答的第二个研究问题是不同类型社会规范信息的外语效应机制是否存在差异,特别是外语水平是否与其存在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社会规范信息的外语效应机制存在差异。具体而言,虽然高低水平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社会规范信息加工时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外语效应,但两组被试在不同类型社会行为中的外语效应量不同。低水平组被试对高度符合和高度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评价均表现出显著的外语效应,而高水平组被试只在高度违反社会规范的情况下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对被试外语水平与外语效应关系的结果表明,外语水平仅与高度符合社会规范行为接受度的外语效应量显著负相关。

  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特别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部分已有研究中没有发现明显的外语效应(Hayakawaetal.2017;Čavar&Tytus2018)。例如Čavar&Tytus(2018)发现高水平克罗地亚⁃德语双语者在两种语言模式下进行道德判断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研究结果可能与被试较高的二语水平有关系,虽然上述研究中的被试主要为晚期二语学习者,但他们在二语文化环境下生活多年,二语水平已经接近母语者了。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语言水平与外语效应量显著相关,语言水平对外语效应存在着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随着二语水平的增加,外语效应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未来研究可以选取高水平的平衡双语者对此进行验证。

  英语老师论文投稿刊物:《外语界》(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向委员会、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向委员会协办。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外语教学和科研最新成果与动态、探讨外语教学理论、交流外语教学实践经验、评介外语教学和科研图书资料的综合性刊物。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5164.html

《中国英语学习者社会规范加工的外语效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