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提升路径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提升路径

发布时间:2021-09-16 17:03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生命意义感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一个研究变量,意义感正在缓慢但平稳地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关注影响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前因变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敬畏生命、追寻生命的价值,确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

  [摘要]生命意义感是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一个研究变量,意义感正在缓慢但平稳地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关注影响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前因变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敬畏生命、追寻生命的价值,确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关注促进生命意义感提升的前因变量,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视角,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引导青少年走出心理荒芜、探索生命意义的途径:满足青少年的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

  [关键词]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生命意义感

心理健康

  近些年,社会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国内外研究者大力呼吁生命教育的普及。意义治疗师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生命意义无尽拷问的敏感时期,生命价值普遍存在空虚、无聊的倾向,所以,青少年最需要意义关怀。追求生命意义感是大势所趋,意义感正在缓慢但平稳地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关注影响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前因变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本质、敬畏生命、追寻生命的价值,确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命意义感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将培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构成积极变量的生命意义感成为研究热点。每个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仍未停止对自己本质的追问———“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意义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核心。柏拉图说,人类是追求意义的存在物。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就能生存。弗兰克尔认为每个活着的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找到意义,寻求意义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也是人灵性的一种表达,他将生命意义定义为一种能给予个体方向感和价值感的目标,只有构建“目标和意义的积极信念系统”,才能建立精神的健康[1]。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认为,意义感是人生蓬勃发展的五大支柱之一,当一个人理解并追逐生命的意义时,离真实的幸福就会越来越近。

  Steger将生命意义界定为个体感到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意识到生活有明确的目标、使命或目的,并首次对生命意义感的认知和动机维度进行清晰界定:认知维度为拥有意义,个体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反映了意义体验的丰盈与深刻程度,强调结果;动机维度为追求意义,指个体试图构建或增强自己生命意义时所做出的积极、动态的努力,反映了追寻意义时的活跃度与紧张度,强调过程[2]。Das认为,生命意义感有四方面的功能价值:提供生活目标;提供行为判断的价值和标准;赋予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掌控感;提供自我价值感[3]。

  弗兰克尔认为,通过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借由创造性价值获得工作的意义;借由体验性价值获得爱的意义;借由态度性价值获得逆境的意义。Baumeister指出了四种带来意义感的方式:有目标、有自我价值感、明确价值系统、发展自我效能感[4]。

  二、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Deci和Ryan认为,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自主需要、胜任需要以及关系需要三部分组成。胜任需求和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类似,指个体预期有能力实现目标,成功完成挑战任务后所体验到的一种价值感和认同感,是与环境互动下所收获的一种掌控感;自主需要指个体行动出于自由意志,非迫于外在压力,对生活有足够的选择权并能在心理上体验到自由;关系需要指个体渴望和他人建立某种有意义的、深刻的情感联结,感受到归属感、关怀、理解、支持和爱。三种需要处于相互补充而非相互竞争的关系,一种需要的满足也会带来其他需要的满足[5]。

  心理需要的满足就像是滋养个体心灵、收获幸福的营养品,助力个体心理的成长、发育、成熟和完善,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力。如果外部环境能够为青少年需要的满足提供必要条件,则能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和自主成长的内在动机。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生命活力、创造力、自我管理倾向,专注、探索生活的积极元素,体验到更多的生命意义感和主观幸福感;相反,基本心理需要的剥夺和阻断,将会抑制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我实现,甚至导致适应不良或心理疾病。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者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会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目标指向性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感[6]。

  意义有关理论把自主、胜任和关系需要的满足作为体验生命意义感的必要条件,当外在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时,个体倾向于探索和追逐生活中令其感到有意义、有价值的经验,从而体验到较高的生命意义。有研究采纳基本心理需求量表(BPNS)和生命意义问卷(MILQ),发现有意义的活动会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进而促进生命意义感的提升[7]。

  也有研究者执行 了两个日常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能带来每日生命意义感的感知,但是生命意义感本身也构成一种心理需要,和关系、胜任和自主需要并不冲突矛盾,在预测幸福感时,构成一种更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不仅为生命意义感的状态特质找到依据,更充分诠释从“需要满足”视角增强个体生命意义感、提升幸福感的重要价值[8]。综上所述,基本心理需要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聚焦于生命意义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后果变量,较少关注前因变量,针对青少年生命意义的影响因素研究也较少,更没有研究关注具体的执行策略。本研究解决了以往研究的空缺,采纳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引导青少年走出心理荒芜、探索生命意义的途径。

  三、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提升策略

  1.满足胜任感需求国内心理学者李子勋说,青少年需要两个重要的心理体验:自我认同和成就感。在学校中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觉得自己不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水平的成长目标,因而不能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更无法抱有创造性、开放性的新理念、新观念。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找到一个献身的个人目标。Crumbaugh认为,生命意义是一种赋予个体有存在方向感和价值感的目标,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所构建的一种“我是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目标是青少年维持个体生命力的关键指标,青少年的重要任务是带着“夯实的志向和目标感”,从童年中走出来。威廉·戴蒙认为,目标决定青少年人生的丰盛度,编排他们整个人生,不仅是带来人生意义感,更是为持续的学习和成就带来鼓舞和动力。有目标者,意志竟成。当青少年制订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做出目标导向的行为;目标也将激励他们克服困境,走出逆境,实现个人成长。

  其次,要指导青少年识别并运用个人优势。亚里士多德说,最美好的生活是活出个人优势的生活。性格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优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广泛地、有意识地践行和运用它们时,个体会活出真实的自我,这会极大限度地增强个体的意义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发挥更大的潜能,体验到更深刻的幸福感[9]。同时,教育者也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独一无二的闪光点。一滴水,放入湖水里不起眼;放到一片荷叶上,美似珍珠。教育者需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独属于自己的荷叶。再有,指引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和压力。逆境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是如何应对。

  人类是主动性的有机体,面对人生不确定的自然属性,可以自主选择如何回应,而非被动反应。亚伯拉罕·马斯洛说,人类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经验,来自于悲剧、死亡和其他创伤经验,因为它们会让人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弗兰克尔认为,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可以剥夺人类的其他一切,唯独剥夺不了人类如何选择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赋予苦难积极的意义,这是生命的另一种动力,孕育着崭新的契机。挫折可以给人当头棒喝,把人引向更有意义的新生活,所以,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从挫折和压力中寻找意义感,有意识地发现逆境积极的一面,用意义思维重构压力事件。当青少年靠自己的力量熬过苦难,不仅会体验到一种对自我和生活的掌控感,激活自我成就体验,还可以收获一个升级的自己,再次被困境击打时能够更快地自愈。最后,教育者可以采用“成好人,做好事”干预理念,给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

  生命的意义是用行动深深“投入”目标、建设性活动后的副产物。张荣伟等人的纵向研究结果蕴藏构建个体生命意义的途径,即带着一颗自我肯定之心(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参与到社会互动中[10]。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不仅会提高青少年的能力感,更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身份标签“我就是那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我就是一个愿意帮助他人、有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学生;我很勇敢,愿意跳出舒适区,挑战不一样的自己……”唤醒他们采纳更积极的自我概念,不断被建构和反复强化后,引发持续改变。

  2.满足自主感需求兰格关于控制感的经典研究发现,当老人不能自主选择看什么电影、房间装饰和照顾绿植等时,这种控制权的丧失带来幸福感的急剧下降,死亡率上升[11]。有研究使用经验抽样方法调查了状态水平的自主性与幸福感的三个方面(情绪、投入、意义)的相关程度,发现自主性是影响瞬时情绪和投入的唯一重要预测因素,也是瞬时意义的最强预测因子[12]。青少年遇到的最大挑战是通过给自己划定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来定义自己,发展的象征性印记即自我认同感的构建。青少年正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与父母分离形成自我感。

  蒙台梭利说:“他必繁荣,我必衰微。”青少年将由长期情感依赖逐渐分化,形成清楚稳定的自我认同。分离—个体化是青少年形成清晰的自我界限与稳固自我认同的重要人生课题。首先,教育者要采纳自主支持的方式与青少年进行积极的互动。自主支持是自我决定理论所强调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情境,是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或教育风格,个体感到重要他人支持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感体验的认同,且感受到较小的压力[13]。

  自主支持研究发现,父母和教师自主支持与更多积极变量有关,比如自尊、更少的外化问题、学业表现、学业投入以及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促进高中生学业、个性社会性和生涯发展。自主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自主管理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同时,自主支持的环境使个体备受鼓舞,觉察内在优势,凭借自身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吸收、整合外界文化价值观,最终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走向积极发展的道路。提供自主支持的重要他人需要做到以下四点:首先,对所提出的行为要求做出基本的、具体的解释;其次,具有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感受;再有,为对方提供选择的机会,唤醒对方的主动性;最后,减少控制性的行为。

  塞利格曼认为,人类是唯一会“做梦”的物种。弗兰克尔认为,创造和工作是获得生命意义的三种途径之一。美国教育家华特士说,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追求职业或追求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青少年重要的任务是追求知识导向的目标,将生活理想与当前学业统一起来,有意识探索人生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对未来的积极规划不仅缓冲个体发展中的危机,借此也能指引青少年活出生命的意义。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执行,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提上了日程。新的高考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生命教育与生涯教育的融合也将是生涯规划的演进方向,黄天中在《生涯体验———生涯发展与规划》一书中提到,生涯规划中应当包含个体的生命价值观体验部分,个体要为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提到未来在等待的人才需要全新思维,意义感是决定未来的六大核心能力之一。

  生命意义感不仅构成青少年未来生涯规划的底色,更是职业生涯规划价值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出发点。所以,指导青少年规划未来生涯时,不仅要以青少年体验到的生命意义感程度为依托,对于高中生群体,还要设定科学合理的选科走班制度,结合青少年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提供科学的测量和多样化的平台,引导他们自主做出决策。

  3.满足关系需要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高度的社会化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是自我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实质产物。亚伯拉罕·马斯洛主张,如果不能事先满足人的基本归属,个人发展和幸福的需要只能是空谈;如果没有形成与他人之间的爱与情谊纽带,我们将无法完全实现个人的潜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坎门说,没有强有力的联系,学习就不会有显著的进步。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朱小蔓坚信,情感是人的重要精神现象,决定着人的精神发育。情感是人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人的精神面貌,情感教育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所以,教育的全程都应当关注人的情感。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意义源。

  弗兰克尔认为,爱是深入人格核心的途径,是生活的本质,是人类努力奋斗的最高终极目标,人可以透过爱发现生命的意义。生命意义感的觉知和获取是通过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内部的一个心理觉知和心理建构的过程,所以,生命意义既是深层的个人现象,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它是向内审视、同时向外探索的产物,生命意义的体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心理教育论文范例: “优秀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及预防

  生活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我们将意义带入生活。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为我们探索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干预路径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当青少年体验到能力感,自主构建一种“我还不错”的内在感知;拥有足够的自由意志,独立做决定,朝着献身目标奋力前行;感受到爱与被爱,与他人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情感联结,他们将开启一段抵达生命意义感的奇妙之旅。

  弗兰克尔说:我更愿意把意义治疗者所扮演的角色比为一位眼科医生,而不是画家;画家企图把他所看见的浮世图传给我们,而眼科医生则是要我们自己去看见真实的世界。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心理、生命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沿着学生的需要走,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教育者要扮演眼科医生的角色,用生命意义拯救青少年的心理荒芜,用高远的目标、自主支持的姿态、自尊与理解、崇高的使命感引导青少年追逐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FRANKLVE.Manssearchformeaning[M].Washington:WashingtonSquarePress,1985.

  [2]STEGERMF,FRAZIERP,OISHIS,etal.Themeaninginlifequestionnaire:assessingthepresenceofandsearchformeaninginlife[J].JCounsPsychol,2006(1):80-93.

  [3]DASAK.Franklandtherealmofmeaning[J].JournalofHumanisticEducationandDevelopment,1998,36(4):199-211.

  [4]BAUMEISTERRF,VOHSKD.Thepursuitofmeaningfulnessinlife.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J].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608-618.

  [5]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goalpursuits:Humanneedsandtheself-determinationofbehavior[J].PsychologicalInquiry,2000,11(4):227-268.

  [6]RYANRM,HUTAV,DECIEL.Livingwell: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oneudaimonia[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08,9(1):139-170.

  作者:王晓娜1朱国庆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6913.html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视角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