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学报经济科学类核心学报体育科学类核心学报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教师挑战与应对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教师挑战与应对

发布时间:2019-11-02 16:55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调查显示,在对分课堂逐渐成为一些高校着力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同时,仍有一部分教师对之心存疑虑。在对分课堂实施前,教师面临着对新事物的担忧、对对分课堂的误解、时间精力不足、课程内容掌握度不够等挑战;在对分课堂的实施中,教师又面临着课堂组

  [摘要]调查显示,在对分课堂逐渐成为一些高校着力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同时,仍有一部分教师对之心存疑虑。在对分课堂实施前,教师面临着对新事物的担忧、对对分课堂的误解、时间精力不足、课程内容掌握度不够等挑战;在对分课堂的实施中,教师又面临着课堂组织的有效性问题、规划与现实的矛盾、课堂精讲的程度、内化吸收的素材选取等实践难题。

  此外,涉及大课堂或跨专业分组的课堂还存在学生如何落座的操作性难题,关于对分课堂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还存在二者如何融合的问题。对此,除了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外,还要积极组建教改团队,加强师生经验交流,及时总结、反思和改进。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校教师;挑战;应对策略;建构主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对分课堂是基于对凯洛夫教育学提出的经典“五步教学法”(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的反思,为对抗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的“虚假学习”和“游离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1]

  对分课堂将教学过程在时间上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因此也称为PAD课堂。[2](P4)目前,对分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些高校着力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但由于在上述三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扮演有限的讲授者、评价者、组织引导者等多重角色,[3]这对习惯于传统讲授模式的教师构成了挑战。

  本文基于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对部分师生进行访谈以及有关对分课堂教学的会议讨论,结合对分课堂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在对分课堂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尝试给出应对措施。

  一、对分课堂实施前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据调查,在对分课堂实施前,高校教师主要面临下述几种挑战,它们大多与个体的心理特性、能力、观念等主观因素相关。

  (一)对新事物的担忧

  一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担忧。如果费尽力气尝试新事物,效果却不如意,会使教师受挫,这种不良预期是教师的首要心理障碍。二是对课堂组织难度的担忧。对分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是常规化活动,讨论什么、怎样讨论、如何引导、是否考核等问题的重要性都相较传统课堂更加凸显,对时间的把控也成为课堂组织成败的关键点之一,这些都会使教师对课堂氛围、课堂纪律、教学进度等产生忧虑。

  三是对学生接受度的担忧,也是教师在实施对分课堂前会产生的顾虑。四是对个人时间、精力的担忧。许多教师疲于科研以及备课的“备内容”环节,对尝试新教法所需投入的时间、精力缺少信心。五是对学校评价或同事舆论的担忧。在对分课堂尚未受到广泛认可的高校,对分课堂的实施者常被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寄予厚望,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质疑,这对计划尝试对分课堂的教师构成了心理障碍。

  上述担忧聚合成教师所需承担的无形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就会阻碍其最终做出实施对分课堂的尝试性行动。而要减少或化解这些忧虑,教师应从以下三方面调整:首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勇敢的姿态,不轻易对没有做过的事情说“无意义”或“不可行”,让内心更强大,同时不惧怕失败。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坦然地告诉学生,鼓励学生和自己一起来一次“勇敢的行动”,通过隐性课程将“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等开放性态度、信念和“灵活应变”的方法、技巧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借助隐性课程的显性化,进行自我反思,[4](P239)最终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其次,参加有关对分课堂的培训,阅读相关著作和论文,夯实理论基础。最后,加入对分课堂教师交流群,或与有对分课堂经历的学生保持联系,以便随时请教,让自己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树立“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重获信心的根本途径”的观念。

  (二)对对分课堂“新瓶装旧酒”的误解

  有些教师在简单了解对分课堂后发现,对分课堂中三个阶段的五个环节(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都是日常教学的基本元素,由此做出判断:没必要开展对分课堂搞“虚假改革”。事实上,对分课堂不是五个环节的简单堆积,其核心是:对已有教学元素的优化整合和创新,通过严整的结构和严格的要求,使其有机融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结构”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由于较少增加新元素,较少依赖硬件设施和新技术,这种基于“结构优化”进行的教学改革,是操作性、可行性更强的一种范式。

  (三)惰性

  惰性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阻碍,它会直接消解掉教师想尝试对分课堂的冲动或意念。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突破:首先,建立相应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制度,向教师展示有理念、有章法、有步骤的教改顶层设计。其次,建立活动机制保障。通过对分课堂校内交流会、对分课堂优秀经验推介会、对分课堂师生讨论会、对分课堂征文比赛等,建构有利于对分课堂开展的舆论场,增强教师的团队归属感,增强教师的信心。最后,建立配套的激励措施。通过全面立体的机制保障,集体对抗教师开展对分课堂的惰性。

  (四)时间或精力不足

  在实施对分课堂前,需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重新进行组织规划,查找搜集学生自学吸收环节的资料,设计多次有特点、有针对性的作业,这些势必需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因此,教师要量力而行。如果时机不佳,可以延迟开展教学改革,以避免迅速到来的挫败感带来长期负面影响。此外,在开展对分课堂前,教师有必要与家人、单位领导交流沟通,争取家人和所在学院的支持,为自己的教学改革争取较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五)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够

  对青年教师或首次教授某课程的教师而言,在计划实施对分课堂前,应首先提前了解课程内容,熟悉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搜集典型案例,思考、筹划课程作业,并认识到所有这些并非是实施对分课堂的特殊要求,而是一般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要认识到相对较新的课程内容,因其较少受传统内容模块划分、固定教学习惯等的干扰,反而更容易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换言之,“新法备新课”往往比“新法备旧课”更少阻碍,实施起来也相对更轻松。

  二、对分课堂实施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课堂组织环节的有效实施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未明确反对,但十分在意具体的组织细节。课堂组织的具体策略合理性,直接影响学生的配合度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如:整个教学过程采取“隔堂对分”,还是“当堂对分”,抑或“3分钟对分”“6分钟对分”“15分钟对分”?前后两次课的间隔是否能保证学生完成作业和内化吸收?分组方式采取随机分组还是自由组合,抑或教师指定?如果采用随机分组,如何实现?小组成员是否需要男女合理搭配、跨班级甚至跨专业?

  是否可以尝试组长选组员式分组法,或者按星座分组法?如何增强分组的合理性、提高小组讨论的认同度?小组如何在教室就座———固定小组且固定座位,还是固定小组但不固定座位,还是不固定小组?是否需要提前根据小组成员数量划分教室座位?在内化吸收环节,学生自学什么材料?教材、思考题、选择题还是案例、文献,抑或微视频?在讨论环节,讨论什么?遭遇冷场怎么办?教师是否需要准备一些问题以便发动讨论?分享环节抽查几个组合适?是否需要限定小组发言时间?自由分享环节如果没有学生分享,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时间?这些都是对分课堂实施伊始,教师需要着手解决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细小而繁多的操作性问题也常常构成对教师的挑战。这些问题大部分可以通过阅读对分课堂相关书籍、查阅相关教学论文、请教专家、与同事交流等途径寻求解决策略,但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办法是与学生沟通。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常常显示出其对教学环节的独特视角和看法。此外,部分学生(上海或贵州生源地的)对对分课堂有亲身体验和丰富心得。

  因此,教师可采用调查问卷、个案访谈、课堂讨论等方式面向学生集思广益,这既符合对分课堂倡导的学生主体性原则,有利于抵制教师固有的“精英主义”情结,同时也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被尊重的体验,提高参与课堂的热情,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更愿意与教师或其他同学共同讨论问题。

  (二)认识和处理规划与现实的矛盾

  调查访谈中发现,在开展对分课堂前,教师首先在教学大纲或课程介绍中介绍课堂教学模式,然后规划课程内容,并精心绘制教学计划时间表。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执行进度与大纲不符、学生课堂现场反应和效果反馈与教师期望有距离。

  对此,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调整:

  第一,高度重视并及时改进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同或约定,不宜仓促制定或临时变动。教师在起草教学大纲时,如果对教学内容的数量、重点、难点控制不佳,或者没有考虑到“均匀负荷原则”,就会导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讨论、理解和接受情况而微调的计划节点太多,最后造成实际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时间表的严重错位。因而,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一定要谨慎论证,如果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出现问题,那么应当尽量在下次课程实施前及时调整、修正。

  第二,提前了解学情。对分课堂开始易,精细难。如果学生对对分课堂模式未表现出明显排斥,那么造成教学反馈一般或教学效果差的原因很可能是教学设计和组织过程不够精细,不太符合学情。了解学情是一般教学的必要环节,更是对分课堂精细化的关键。学生的课程知识基础如何?对本课程抱有怎样的期待和疑虑?有多少学生在中学使用过对分课堂,其效果如何?对对分课堂的态度倾向如何?这些都是教师应熟知的内容。如果使用“对分易”平台,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持有手机和使用微信的情况,以保证“对分易”平台的使用。

  三、对分课堂实施中教师面临的特殊问题及建议

  首先,对于座位比较紧张的大班课堂,学生落座时容易出现小组成员分散、难以展开讨论的情形。对此,教师需要提前制作教室座位划分图,对座位进行模块切割。也可以邀请班委或懂设计软件的学生加入该教学组织环节,共同出图后,让学生进行民主讨论,一致通过后,将座位划分图发布给学生。

  这样,每次上课前,学生就可以按照图纸自由选择位置,既节省时间,又避免“跨组而坐”造成的座位浪费或部分小组成员无法坐在一起的尴尬。其次,对于跨专业、跨班级或跨男女的分组方式,在落座时容易因为不熟悉而分散,甚至“失联”。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引导小组学生在线建群或组,加强网络联系,这样对以后的课堂讨论延展、网络课堂建设也有益处。

  二是制作桌签,方便小组成员快速落座,有利于小组成员建立归属感;便于教师认识各个小组;张扬学生个性,丰富表达方式,提高参与度。再次,有时课堂上学生问题较少,讨论不起来,这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供学生讨论,不过仍要通过“抛砖引玉”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但教师提问不应作为对分课堂讨论环节的常态。当然,在精讲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讲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更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进而学会批判性思考、系统性思考和创新性思考。[8]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学生的提问能力,首先要用好、用足、用精“亮考帮”这个提问神器,尽量让学生用问题的方式表达,反复鼓励发问。其次,要保证课堂的开放性,不对问题的提出设置太多限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和课程相关即可,并不一定要严格与本节课堂知识相关。此外,还可以采取小组间互评的方式,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以便发现新问题。[9]

  (P200)最后,在实行多种教学模式改革的学校,教师会困惑于究竟该选择哪种教学模式。调查访谈表明,对分课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不冲突,二者各自的优势、劣势决定了它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实现互补。对分课堂可以用混合式教学的线上环节提高内化吸收环节教学资料发放的效率、提高作业批改和反馈的效率、将课堂讨论延展到网络空间,等等;反过来,混合式教学可以利用对分课堂来强化知识的吸收和深化,避免网络学习部分因缺少展示性出口或缺少考核而被虚化。

  总之,由于对分课堂对客观条件要求较低,其实施中面临的大多数难题都是主观方面的。因而,对分教学要实施得好,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克服思想困难和心理障碍;其次要善于通过多条途径应对实施中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智库”作用,积极为学生提供模拟参与社会创造的情境,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师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教育论文投稿刊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稿范围或栏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哲学原理与社会学研究、法学理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辽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东北历史文化研究、编辑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711.html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教师挑战与应对》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