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学报经济科学类核心学报体育科学类核心学报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发布时间:2019-11-18 16:51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摘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乾坤两卦。一九一四年冬梁启超先生清华演讲《君子》之后,确定为清华校训,其内涵深邃而又丰富,它既是中国文化精神刚健有为、奋发图强、担当奉献和天人合一、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等的形象概括,也是清华人自信、独立

  摘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乾”“坤”两卦‍‌‍‍‌‍‌‍‍‍‌‍‍‌‍‍‍‌‍‍‌‍‍‍‌‍‍‍‍‌‍‌‍‌‍‌‍‍‌‍‍‍‍‍‍‍‍‍‌‍‍‌‍‍‌‍‌‍‌‍。一九一四年冬梁启超先生清华演讲《君子》之后,确定为清华校训,其内涵深邃而又丰富,它既是中国文化精神刚健有为、奋发图强、担当奉献和天人合一、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等的形象概括,也是清华人自信、独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开放包容、胸怀坦荡,行胜于言、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等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文内涵

清华人文精神

  二零一九年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十余名中层干部在学校党委书记张祖武和校长张洪波的亲自带领下,游学清华园,时仅七日,然同行者皆觉终身受益,笔者在培训学习之余,有幸漫步清华园,得以略览二校门、古月堂、水木清华、近春园、清华学堂、清华大礼堂、清华日晷、清华校训石等清华著名景观,深为水木清华之精神所感染‍‌‍‍‌‍‌‍‍‍‌‍‍‌‍‍‍‌‍‍‌‍‍‍‌‍‍‍‍‌‍‌‍‌‍‌‍‍‌‍‍‍‍‍‍‍‍‍‌‍‍‌‍‍‌‍‌‍‌‍。多年前也曾研读国内外著名大学校训,对清华校训略有考究,今秋有幸求学于清华园中,得以驻足校训石畔,不禁深受震动,启迪思悟。因此,特对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作初浅探讨,略述志念。

  一、“自强不息”的人文内涵

  (一)刚健有为、奋发图强

  《周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辞》说道:天道刚健,运行不已。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自强不息。《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太阳星辰等)之运行总是无止无息、生生不已、不知疲倦、惠泽万物。人的活动乃是效法于大自然的,亦应像大自然一样,刚健有为、运行不息、奋发图强。

  这里的“自强不息”实则是中华文化精神“刚健有为”等的形象概括,它包含着自尊、自信、自主、自立等意蕴。这一精神强调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永不停息,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勇于质疑并探索真理,积极建功立业。孔子倡导“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躬身力行,孟子高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大旗,荀子则坚守“制天命而胜之”的信念,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之精神推上了新的高度。

  清华之前贤后学承传中国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髓,以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涵养自信,以水木清华的精神特立独行,以革故创新的活力勇立时代的潮头,把困难和挫折作为前行的动力,把质疑和探索作为人生的追求。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14位清华人,他们胸怀祖国,坚守“干惊天动地事”的坚定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美好的生命时光,义无反顾地选择“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充分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崇高气节,实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时代楷模和榜样,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必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二)自信独立、担当奉献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之精神还包含着“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内涵,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论语?子路》载“刚毅木讷近仁”,此处孔子所指为人应坚守做人的独立性和坚定性。《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的是临大节而不夺的可贵品质。《论语?尧曰》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在孔子看来,为人既要刚毅有为,还应该要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孔子的弟子曾参在《论语?泰伯》中则进一步倡导知识分子应该做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参于此强调知识分子要勇于担当道义,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展现的是诗人的高度自尊、自信和自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所彰显的是他们为崇高理想和正义追求,宁可牺牲性命的奉献担当和献身精神。

  清华前辈大师王国维先生、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等以自身之言行坚定践行了“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初心,为后人树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辉典范。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院士提倡的“独立思考,善于作为”也是这一思想的现实体现。正是这种刚毅坚卓、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和激励着人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建功立业,凝聚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善于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向前的精神。

  (三)求实创新、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再一个突出表现是变革创新、追求卓越的思想理念。《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勤于自省和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强调人们要学会及时反省和不断自我革新,追求至善,人类不断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物质创新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而形成的。《周易?彖传》云:“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其中表达和肯定的就是一种革故鼎新的思想,首肯汤武之革命是顺应自然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国历史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改良、变法、维新、革命的历程,这个历史过程中所体现的就是不断革故鼎新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清华大学功勋校长蒋南翔所坚持的“不惟书,不惟上,不惟他,不惟洋,只惟实”的办学思想,客观而精当地体现了清华人求真务实、独立自信的精神。

  清华现任校长邱勇提倡的“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办学理念,可谓是当下对清华人创新求变、追求卓越的一种新的解读。清华人的求实、创新精神,敬业、乐业精神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令人感佩,催人奋进。我们只有敬畏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以之作为终身奋斗的人生事业,勤勉工作、乐于付出,乐以忘忧、淡泊名利,方能日益精进、有所成就,亦有所收获,并乐在其中。

  二、“厚德载物”的人文内涵

  (一)效法大地、胸怀坦荡

  《周易?坤卦?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文解字注》:“坤,地也,又顺也。”即地势为顺,载物就是包容承载万物。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尽力增厚美好的德性,宽容接纳世间万物。“厚德载物”渗透沁润着对普载万物的大地母亲的深邃情愫,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天地以生物为心”“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深远的思想意识,寄托着“民胞物与”的感情理想。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出现了“仁民爱物”的现象。在民间,老百姓对“暴殄天物”、浪费食物、挥霍资源等行为深为反感和憎恶。

  梁启超先生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十日在清华大学演讲《君子》所说:“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才者,轻佻狂薄,毫无度量,不然小不忍必乱大谋,君子不为也。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梁启超先生启发清华学子为人应该效法大地的胸怀和气度,既能包容各方面的人和事,也能容纳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让他人和万物都能各遂其生,顺乎大自然的法则‍‌‍‍‌‍‌‍‍‍‌‍‍‌‍‍‍‌‍‍‌‍‍‍‌‍‍‍‍‌‍‌‍‌‍‌‍‍‌‍‍‍‍‍‍‍‍‍‌‍‍‌‍‍‌‍‌‍‌‍。诚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就是用深厚的德行包容万物,以大地一样的胸怀、让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按自然的规律生存和发展。清华人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说:“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他还说:“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

  (二)容纳万物、和谐共生

  中国哲学的主流观点向来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也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应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尽力做到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天人和谐境界。“厚德载物”从一个新的角度形象地诠释了天人和谐思想,要求人们准确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依托和借助自然的力量,尽情展现人们明慧独立的德行。

  《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真正大智大慧之人能够感应天地,他们既能借助天地之气涵养德行,还能掌握天地的变化规律,对自然规律的运行进行准确把握,并能从容应对其各种突发事项。《孟子·尽心上》说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句中强调了天道(自然)与人性相通,尊重人性就是顺应天道(自然的规律)。

  《庄子·齐物论》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与人不相胜”“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其中之意甚明,人是大自然育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不可自恃灵明而凌驾万物,也不可依仗强势而妄为滥施,而应与整个自然界融合无间,共生共荣,以平等、宽容、仁爱的德性和姿态对待自然万物。宋代大儒张载《正蒙·乾称》曰:“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明确提出人性与天道(自然规律)相通,天人合一应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并且还要重视通过人道进而实现天道。清华早期梅贻琦校长倡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思想理念,正是“厚德载物”中以高尚德行容纳万物、使各种思想兼容相生的精辟概括。

  “厚德载物”的包容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处理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方面。汉唐之期,中原民族对异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可谓兼收并蓄,音乐舞蹈、名马美酒、科学宗教、文化意识等,都能兼容并包,广采博纳,宏大的气度、超凡的魄力,令人叹服。清华人以开放包容而又奋进不止的精神,源流不断地承继着古老中国的优秀的历史文化,“在优秀的历史文化的薪火传承中培育情怀、涵养自信、勇敢肩负使命、一生追求卓越”①。

  清华人以自信坦荡的胸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姿态广泛接纳东西方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使清华的成绩日益斐然,使清华之路越走越宽阔,也使清华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清华的大师名家,学贯中西,博学而又严谨,精通专业而又不乏深厚的国学功底,个性特异而又平易近人,实为广大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清华的莘莘学子,资质聪慧,勤奋向学,求实而又富有创新精神,借助优质的学习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得名师大家的指点,学业精进,全面发展,追求卓越,胸怀抱负,英才俊杰辈出。

  百年清华在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前赴后继的奋进历程中所形成的“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可谓是清华人对“厚德载物”透彻的领悟、忠实的实践和全新的诠释。

  三、结语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人文精神的核心元素,是清华人自信独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求真精神,包容中西、贯通古今的博大胸怀,行胜于言、争创一流的追求卓越的品质的真实写照,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透彻理解以及辩证的处理方法,也是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刚健有为”“天人合一”“海纳百川”等思想的高度概括。它集中而又精确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生命活力、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广纳博取、兼容并包的思想。

  它启示人们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激励人们以积极、主动、乐观、自信有为而又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姿态去面对复杂多变的世事人生,使自信、独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品格。

  人文方向论文范文阅读: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

  这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发表了儒家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存在一定滞后性,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虽然提高但是人文素质状况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4761.html

《清华大学校训的人文内涵刍议》

学报期刊咨询网

专业提供学报论文发表咨询平台

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

百度十下,不如咨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