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服务正当时学报期刊咨询网是专业的学术咨询服务平台!

热点关注: 论文检索页是什么意思 如何证明自己发表的论文见刊了 可以快速见刊的普刊有哪些?
当前位置: 学报期刊咨询网学报论文范文》由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排练引发的思考及演唱研究

由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排练引发的思考及演唱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15:09所属平台:学报论文发表咨询网浏览:

【内容提要】《假扮园丁的姑娘》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早期的三幕喜歌剧作品,其音乐特征与创作语汇均明确反映出莫扎特早期的音乐风格,并贯穿和影响着作曲家整个创作生涯。 本文以参与该剧整个排演过程为契机,以序曲为切入点,对其音乐特征及作曲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剖析

  【内容提要】《假扮园丁的姑娘》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早期的三幕喜歌剧作品,其音乐特征与创作语汇均明确反映出莫扎特早期的音乐风格,并贯穿和影响着作曲家整个创作生涯‍‌‍‍‌‍‌‍‍‍‌‍‍‌‍‍‍‌‍‍‌‍‍‍‌‍‍‍‍‌‍‌‍‌‍‌‍‍‌‍‍‍‍‍‍‍‍‍‌‍‍‌‍‍‌‍‌‍‌‍。 本文以参与该剧整个排演过程为契机,以序曲为切入点,对其音乐特征及作曲技法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又对演唱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解决,借此更深入地了解该剧的创作特点,对演唱及排演该剧提供了现实的、可操性的指导‍‌‍‍‌‍‌‍‍‍‌‍‍‌‍‍‍‌‍‍‌‍‍‍‌‍‍‍‍‌‍‌‍‌‍‌‍‍‌‍‍‍‍‍‍‍‍‍‌‍‍‌‍‍‌‍‌‍‌‍。

  【关 键 词】歌剧; 《假扮园丁的姑娘》; 排练; 音乐剖析; 演唱研究

歌剧表演

  引 言

  《假扮园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早期的三幕喜歌剧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774年,当时莫扎特只有18岁‍‌‍‍‌‍‌‍‍‍‌‍‍‌‍‍‍‌‍‍‌‍‍‍‌‍‍‍‍‌‍‌‍‌‍‌‍‍‌‍‍‍‍‍‍‍‍‍‌‍‍‌‍‍‌‍‌‍‌‍。 1775年,这部喜歌剧在慕尼黑首演便获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这部歌剧在歌剧史上的影响力无法与莫扎特成熟时期的歌剧相媲美,但其创作风格与音乐语汇在此部歌剧中早已初见雏形。

  一位伟大作曲家的诞生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必定是由其复杂的历史渊源积淀而成,由特定的人文环境塑造而成。 虽然莫扎特被世人称为“极具艺术天赋的音乐神童”,但我们必定能以时间为轴探索其成长与创作的轨迹。 因此笔者认为,将其早期的作品作为研究方向势必能够追根溯源、寻根究底,以便于更广泛深入、更准确直观地了解莫扎特的创作语言与模式、作曲风格与技巧,对于实际指导我们演唱、演奏、排练和演出莫扎特的歌剧作品都颇具推动意义。

  一、该剧在国内的演出情况

  《假扮园丁的姑娘》在国内鲜为人知,可谓是一部“封尘已久的宝藏”,在国内的上演次数屈指可数:第一次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与奥地利维也纳音乐表演艺术大学于2006年在上海艺海剧院的演出; 第二次是2019年10月由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将其搬上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的舞台,笔者亲临现场观摩学习了此次演出。 而最近一次则是由笔者参与始终,于2019年12月在中央戏剧学院镜框式剧场上演的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2015级毕业大戏。

  自2019年3月起,笔者作为音乐指导及钢琴伴奏有幸全程跟排《假扮园丁的姑娘》,并担任古钢琴演奏参与最后的六场正式演出。 带着学生们从最初的识谱读词开始,再到表演排练、带妆联排、舞台合成,直到最后的演出,耗时整整10个月。 导演为国际著名歌剧指挥家、奥地利维也纳市立音乐学院歌剧系主任Niels Muus教授,他是公认的莫扎特歌剧领域的权威专家,在整个排练过程中不仅精准地解读了莫扎特的戏剧音乐语言,并将作曲家的创作精神直接传达到了每位演员的灵魂深处,让每一位剧组成员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本文中,笔者将针对排练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梳理、总结,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其进行一一解读与阐述。

  二、对序曲的音乐研究

  (一)序曲的独立性

  如同所有的歌剧作品一样,整部歌剧的开篇便是序曲。 在《假扮园丁的姑娘》的序曲中,作曲家并没有运用任何后面咏叹调及人物性格的素材,而是单纯地用这部序曲来提示观众:“大幕即将拉开,请大家安静、注意! ”这与后来的《费加罗的婚礼》不尽相同,序曲更像是一部可独立演奏的器乐合奏作品,莫扎特用快速且诙谐的音乐语言描绘出轻松、愉快甚至荒诞的喜剧效果,以此突出地强调了那个时期喜歌剧的特征。 与其截然不同的是,《唐璜》《后宫诱逃》《女人心》中的序曲都对整部歌剧的音乐内容作出了或多或少的铺垫,像是一篇颇有意义的“预言”,通过调性和声、节奏音型、旋律走向等方式暗示剧中人、情、事的动机,通过序曲就已经提前将观众们带入到剧情里,莫扎特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序曲与整部歌剧的联系。

  (二)序曲是对传统的继承与个性的融合

  从序曲的调性及和声上看,是完全的传统写作方式,单纯的主属和弦的交替已经传统得不能再传统了,配器也是相当精简:单簧管、圆号以及弦乐组,莫扎特喜欢也擅长给弦乐“委以重任”。 从第14小节开始一连串的巴洛克式装饰音下行乐句、低音声部的固定持续低音以及对位技法、弦乐持续性的震音,这些都鲜明地体现出巴洛克和古典主义风格,莫扎特继承了巴赫(J·S·Bach,1685—1750)和海顿(F·J·Haydn,1732—1809)的音乐创作技法。 但同时,我们又能从中清晰地看到莫扎特个人的创作语汇,如结构方正持续8小节的长乐句、轻松愉悦又不失高贵的音乐形象、突强突弱的力度对比等,这些特征在莫扎特之后创作的交响曲中也一直保留下来,“充满了亲切、明朗的感染力量,在形式、结构、和声、织体、配器诸方面,他理智地追求清新、单纯、严格的逻辑性和均衡性,形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风格”[1]。 实际上,莫扎特的歌剧风格深受其非歌剧性创作的影响和促进,因此在那些意大利作曲家的眼中显得过于复杂[2]。

  明朗的调性色彩、简单明了的和声曲式、严谨且规整的结构、方正而长线条的乐句、进行曲式较为单一的节奏音型、优雅而高贵的旋律、弦乐在音乐线条的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共同构成了莫扎特早期的音乐风格。

  (三)序曲与整部歌剧的内在关联

  这首序曲虽然没有预先地、集中地呈现剧中的节奏、音型、旋律走向等动机要素,但它却以独有的方式与后续的剧情产生了内在的关联。

  1.这个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南方的拉格奈罗,伯爵Belfiore与情人也就是女主人公Violante正值热恋,而由于伯爵怀疑情人红杏出墙、对其不忠,一言不合动起了手,激烈的争吵中伯爵误伤了女主人公,一度以为她死了,而其实女主人公化名Sandrina,进入到市长家假扮女仆,故事由此展开。 这个引子的交代和布局就是在这个序曲的演奏下展开的。 弦乐低声部持续地奏出D大调的分解主和弦,短促利落、富于动力,推动着不断爬升的旋律声部以莫扎特式的突强、突弱“fp”和动机式的十六分音符附点占据了主导,相当明确地展现出了喜歌剧的特点:简洁自然、不做作、风趣诙谐、富有活力。

  2.当序曲奏响,观众们都已集中注意力在舞台上,大幕便徐徐拉开。 明朗、充满活力、威风凛凛的D大调以Allegro的速度开篇,与之后第一首重唱(Che Lieto giorno)和市长的第一首重要的咏叹调(Dentro il mio petto io sento)形成调性和速度上的一脉相承。 市长Podestà是这部剧中地位最高最有权势的人,他时而正经,时而好色贪婪,时而让人生畏,又时而可怜可恨。 虽然Sandrina绝对是这部戏的头号女主角,但市长这个角色一定是剧中最活跃、出场率最高、引导剧情发展最为有力的推动者。

  三、对演唱的思考和研究

  (一)宣叙调的分类

  莫扎特对宣叙调的写作极为擅长而且常常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宣叙调通过叙述、对话、内心旁白等形式清晰地交代了故事情节,有力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剧情连贯流畅,一贯到底。 作曲家根据宣叙调所处的剧情发展之不同阶段、不同内容、不同情绪,为其编配了不同形式的伴奏,主要分为羽管键琴伴奏的清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和乐队伴奏的宣叙调(Recitativo accompagnato)。 羽管键琴伴奏的清宣叙调为半说半唱,更像是在日常说话,有时是一个人在说话,有时则为多人之间的对话,色彩相对简单明了,情绪平缓,起伏不太大(见谱例1)。

  乐队伴奏的宣叙调则往往为个人的情感抒发与宣泄,通常处于主人公情绪激动、剧情发展已经到达一个相对的高潮或即将出现转折处。 这种宣叙调的节奏、速度、调性、和声色彩变化丰富,对剧情的推动性更强,更具戏剧性张力,在技术和情感上需要更多的支持,因此演唱者应该用演唱咏叹调时的状态去演绎这类宣叙调,让整个身体积极起来,拥有更多的能量去演唱(见谱例2)。

  (二)喜歌剧的语言风格及语速

  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曾被译成“谐歌剧”“趣歌剧”“滑稽剧”“轻歌剧”等,其内容不再是神话或历史英雄,而多“取材于市民农民的生活,音乐生动富有活力,强调舞台真实的表演”[3]。

  在这部歌剧作品中,莫扎特大胆地以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原点,歌颂平常人的爱情,深挖人性的美与丑,善良、忠诚、勇敢、嫉妒、憎恨等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比起那些英雄主义题材,戏剧语言风格更加浅显易懂。 为了更加贴切地表达这种戏剧风格,彰显其风趣幽默的特征,演唱者需用较快的语速来诠释宣叙调段落。 因此,演唱者必须首先具备相当强的意大利语表达能力,通过不断的练习,能够准确地读出每一个原音和辅音,然后需要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对话段落更要达到字对字的精准翻译,只有了解了每一个词的意思,才能让肢体行为与口头表达完全协调同步,最终通过深入地领悟歌词内涵,表演者充分调动生活体验和想象力,达到“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境界,使台词、歌词完全与人物角色的内心感受、表情、歌唱、行为表现融为一体,相互渗透,最终相得益彰。

  (三)语言的重音

  莫扎特虽然是奥地利人,但他十多岁就已熟练掌握并运用意大利语,在他的意大利语歌剧中,无论是宣叙调还是咏叹调,语言的逻辑重音与音乐的重音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正是莫扎特的神来之笔、高明之处,这不仅让演唱者们感到舒适,利于技术技巧的发挥,也让听众们觉得舒服,符合语言逻辑与习惯(见谱例3)。

  (四)元音的咬字

  莫扎特的很多歌剧作品音乐线条清晰、简洁、流畅,常见快速的、节奏严格的华彩段落,这需要演唱者拥有极佳的气息的弹性与支撑、快速跑动技术和干净、高贵的音色。 演唱时应以元音i作为原点,因为i的演唱位置最为靠前和集中,但要注意不要发得过于挤和扁,否则便失去了应有的空间,然后将其它元音a、e、o、u都以i的位置带出,尤其要注意a和o容易向后倒、往里凹。 所有的元音都应该吐在一个线条上,仿佛一条珍珠项链,每一颗珍珠的大小、光泽感都是基本统一的,都一样晶莹剔透、圆润饱满,以个体的形式清晰明确地存在着,但同时它们又融为一体,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艺术线条。

  (五)辅音的咬字

  1.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节奏占据着相当重要地位,大到一个乐句,小到一个音符,都要求绝对的精准,这就出现了一个难点,歌词中大量的辅音必然会占据一部分时值,但我们必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元音,同时也要交待清楚每一个音节(在演唱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等歌曲时都奉行这一规则)。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秉承一个原则:辅音先行。 简单来说就是把每拍上、尤其是一些重要乐句句首的辅音稍稍提前发出,让元音能够准确地在节奏点上站住。

  2.需特别要注意L、M、N、V,这四个辅音发音时都相当于两个辅音的时值,所以当遇到它们时则需要更早地准备和发音。

  3.当遇到ah、oh等感叹词时,紧跟在后面的词的第一个辅音需要更加夸张地发出来,以此来强调感叹、夸张的语气。 例如:“ Oh Dio! Ah Numi! Ah maledetta ! ”

  (六)女性角色应特别注意句首的“S”

  爱情和人性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每部歌剧中的女性角色都是剧中的明珠,熠熠生辉。 她们为爱而生,充满了热情、欲望、多疑、嫉妒、渴求、报复……这部歌剧当然也不例外,三个典型的女性角色Sandrina、Arminda、Serpetta,她们足智多谋,绞尽脑汁地抓住一切机会,向她们的爱人展示其智慧、美貌与身材‍‌‍‍‌‍‌‍‍‍‌‍‍‌‍‍‍‌‍‍‌‍‍‍‌‍‍‍‍‌‍‌‍‌‍‌‍‍‌‍‍‍‍‍‍‍‍‍‌‍‍‌‍‍‌‍‌‍‌‍。 为了生动地刻画这一点,从吐字上就要加以注意。 这里要重点提到句首的字母“S”,也就是说女性在说这个字母开始的句子时要求气息从唇齿间夸张地摩擦,并拉长其过程,提前准备,预留出时值,以此方式来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展现女性角色敏感、娇柔、做作、性感的特质(见谱例4)。

  (七)宣叙调中的标点符号

  学习一部歌剧应从熟读文本开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念词”,即完全抛开音乐部分,带着语韵大声地朗读歌词,通过这种方式理解每句话的停顿、断句、语气、语感。 必须特别留意宣叙调中的标点符号,这里笔者将常见的标点符号列举出来一一说明:

  1.“,”逗号,只是稍稍地停顿,有时候意思并没有表述完无需在此呼吸换气,只是稍作停顿后马上继续下去。

  2.“; ”分号,前一句的意思已经表述完整,分号后开始表达新的意思,并以崭新的口吻和语气说出来。 可以在分号处呼吸换气。

  3.“.”句号,一句话的意思已经表述完整,句号处应停顿并呼吸换气。

  4.“:”冒号,用来提示下文,冒号处应停顿。

  5.“? ”问号,疑问句语气,要特别注意疑问句最后一个单词的尾音不要向下掉,如果坠下去既不利于疑问语气的表达,也会使歌唱的位置和线条难以维持。

  6.“! ”感叹号,感叹的语气,也是抒发情感的时刻,演唱者要以饱满的情绪来演绎。

  7.“()”小括号,小括号中的句子表示说此话的人在自言自语,应该以一种与之前不一样的语气较小声地说出来,比如仆人表达对主人的不满时又害怕其听到; 又比如一个女人在背地里抱怨情敌时。

  8.“……”省略号,表示意思断断续续,语气不肯定,支支吾吾,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与其对话的后面的歌者要提前准备,以一种武断的、权威的语气将其打断,也就是在前面的歌者还未完全唱完时就要早早地切入进来,以真实地还原对话场景的戏剧性效果。

  结 语

  《假扮园丁的姑娘》是一部非常值得学习和研究的歌剧。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富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走进了高雅艺术的殿堂,愿意让自己的心灵接受它们的感动和洗礼。 除了那些经常被音乐家们搬上舞台的歌剧名段,如今更多被“封尘已久的宝藏”为人们挖掘出来,《假扮园丁的姑娘》便是其中之一。 自这部喜歌剧开始,莫扎特对歌剧的创作愈加热衷与娴熟,塑造的人物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处在社会中的人,所有这一切都让莫扎特最终明白了他真正的志趣所在:喜歌剧应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并对社会进行批判,而不是单纯表演一系列滑稽的情节[4]。 不得不说,《假扮园丁的姑娘》在莫扎特的歌剧创作生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它的抛砖引玉,激发了莫扎特之后的歌剧创作,才让这位“音乐神童”在西方歌剧史上熠熠生辉,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注 释

  [1][3]田可文编著.中西方音乐通史提要[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195,188.

  [2][4]〔英〕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的歌剧[M].谢瑛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01,104.

  杨 蕾: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uebaoqk.com/xblw/7085.html

《由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排练引发的思考及演唱研究》